辽宁工人报刊社
 

做风筝的人

作者:文|周晓彤

“给潍坊人一根绳,他们可以把全世界送上天。”

文史典故中,2000多年前,墨子用3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鲁班用刀和竹子制作出竹鹊放飞上天。当时他们所在的地方,就是今日的“鸢都”——山东潍坊。

在潍坊风筝博物馆中,板子、软翅、硬翅、筒子、串类等潍坊传统风筝精巧夺目。破竹为丝、编丝为骨、糊纸为翼……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流程,是它们的灵魂。经过代代传承,潍坊人已经可以把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甚至神话人物、巨型图腾“放上天”,并不断倾情倾力,追求竹纸间的千年浪漫。

郭洪利在自家民宅里打造的风筝工坊,仿佛一个微型风筝博物馆

盛会

潍坊市寒亭区云台山的一个村落里,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在自家民宅里开了一个风筝工坊。不足百平方米的工作间挂满手工风筝制品,像极了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颜色鲜艳的龙头蜈蚣、轻薄如纸的金蝉、翩翩起舞的蝴蝶……造型各异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

工坊里有一个瓜子大小的金鱼风筝,上面有7根竹条,每根竹条的宽度只有0.2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从事风筝扎制30余年,郭洪利对自己的手头功夫十分自信:“别看它小,照样能飞。”

郭洪利所在的村子,相传是夏朝古国寒国都所在地。传说中,寒国为后羿所立,嫦娥奔月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出生于风筝世家的郭洪利,自小就坚信风筝和这个传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因为祖辈都做风筝,郭洪利耳濡目染,从小就爱上了这门手艺。对他来说,做风筝就像骑车、种地一样,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那时很单纯,没有玩具,就自己在家做,跑到村头空地上和小伙伴一起放着玩。”很小的时候,郭洪利就表现出了做风筝的天赋,但他还没有意识到,风筝这个手艺将伴随他一生。

1983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上海举行,来自潍坊的28只风筝引起了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切克列的关注。会后,他专程来潍坊订购了一批风筝,同年又携夫人第二次来访,希望在中国开展中美风筝交流活动。在多方共同推动下,1984年,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办。当天,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支风筝代表队会集于此。当时的潍坊还是一个保守的小城,一下子涌入这么多蓝眼睛的外国人,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一万多名观众从十里八乡赶来,潍坊大街小巷挂满了横幅和彩条,显眼的建筑物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一时间热闹非凡。

这次盛会,让潍坊传统风筝迎来高速发展期。人们更加积极地聊风筝、放风筝,风筝手艺人也多了不少活计。有人找到郭洪利,看中他随手扎的一个凤凰风筝,要出60元钱买。郭洪利心里一惊,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这一刻,他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久,郭洪利毅然辞去了家附近印刷厂的工作,潜心钻研风筝扎制技艺。

从2000年起,郭洪利携“中国故事”“中国元素”的非遗作品,先后到欧洲、北美洲、东南亚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风筝文化艺术交流

郭嘉玮正致力于设计开发与风筝相关的文创产品,她还没有想好要不要接父亲的班

金鱼风筝只有一颗瓜子大,却“五脏俱全”,照样能飞

父与女

成为专业的风筝匠人,和孩提时代扎风筝的轻松愉悦完全不同。潍坊传统手工风筝,主要通过“扎、绘、糊、放”这“四艺”来表现。仅制作风筝骨架的竹料,就有选料、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6个加工步骤。骨架不能用太嫩的竹子,也不能用太老的。每年,郭洪利都会到福建和与福建同纬度的地区,挑选那些生长了3年左右的毛竹,运回山东后,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阴干才能使用。

郭洪利的女儿郭嘉玮自小就目睹父亲忙碌的身影,深知这门手艺的辛苦。“看这个,光是骨架就做了20多天。”她指着工作间挂着的小型龙头风筝说道。

2022年,郭嘉玮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她读的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做的就是潍坊风筝。尽管从小就有扎制风筝的功底,但相比风筝,郭嘉玮更喜欢手账、潮玩这类年轻人的“工艺品”。几次交流下来,郭嘉玮明白,父亲嘴上不说,心里仍希望她能接手风筝工坊,把手艺传承下去。

历史上,潍坊风筝有过“传男不传女”的祖训。19世纪后叶,当地“十一风筝世家”的牟氏率先打破这一传统,女子牟丹成为一时闻名的女手艺人,并创造了“牟丹风筝”,自成一派。如今,观念上的偏颇早已摒弃,但无论男女,已经鲜有年轻人愿意了解这门老手艺。

母亲也并不希望郭嘉玮做风筝,她想让女儿考一个稳定的事业单位,或者当老师,因为“做风筝太累太苦了”。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郭家曾开过外贸公司,还有几间小工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都在“商业风筝”的江湖中不断被内卷——压缩成本,大规模制作廉价的商业风筝,以赢取更多的订单。其间,郭洪利身边很多年龄相仿的手艺人生活难以为继,一批又一批地转行,他也一度产生迷茫。

如今,郭嘉玮正面临着和父亲一样的艰难抉择。网上“出圈儿”的巨型风筝以新式气囊风筝为主,相比之下,潍坊传统风筝文化正在不断流失。郭嘉玮对于传统风筝有眷恋,但这种情愫并不足以维持一生的投入。新或旧,进或退,生或死……对于年轻的郭嘉玮来说,传承的意义过于沉重。眼下,她正致力于将潍坊风筝的元素提取出来,从传统的配色花纹、骨架结构中汲取灵感,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年轻人都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她还没有想好要不要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真正的风筝手艺人。

巅峰之后

发展近40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为当地一个独特的IP,风筝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航空母舰、巨型乌贼、超级玛丽、埃及艳后、NBA球星……天上无奇不有,无所不包。很多人千里赴会,带着好奇的眼光了解世界,也了解潍坊。

这一年,众多风筝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只“巨鲲”组成的风筝矩阵。这是郭洪利为一款手游设计的风筝。近年他在设计风筝时,开始有意加入更多流行元素,让作品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他也开始与各个品牌联名合作,把动漫、手游、直播嫁接进潍坊风筝里,不断“借势”营销,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老古董”。

改变颇具成效。2021年,潍坊风筝和游戏《王者荣耀》跨界合作,上线了一款风筝制作游戏,玩家在游戏里共制作了几十万只风筝。郭洪利短短几十分钟的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50万。郭洪利也不断荣获国内外大奖,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博会文化展示活动。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他经常跟随文化使团到国外授艺展演,作品也成为外事礼品之一。

每次出国交流,郭洪利都要带上潍坊的龙头风筝。在他看来,龙是中国的图腾,象征着中国文化。因为龙头风筝体形巨大,无法包装托运,每次郭洪利都会用手提着“龙头”上飞机,在世界各地的机场引来外国人频频惊叹。在一代手艺人的努力下,这门关于飞翔的艺术正迸发出新的火花,在坚守和创新之间不断传承。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郭洪利与手游合作,设计出由20只“巨鲲”组成的风筝矩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