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精雕细琢练就钳工状元

——记铁岭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铁成

作者:文/摄本报记者 张举 朱显志

奋斗寄语

当一个人从事的是他所喜爱的工作时,就会觉得非常快乐,并且很容易把工作做得出色。

——赵铁成

在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届职工技能大赛(矿井维修钳工)实操现场,记者看到小青矿机电修配厂钳工赵铁成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工件做最后的打磨。随着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赵铁成以第一名的成绩完赛,时隔两年,他再次获得该工种状元。

1995年,从辽北技师学院毕业后,赵铁成被分配到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小青矿做了一名钳工。在很多人看来,钳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赵铁成一直乐在其中。刚入行时,手被磨具划伤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来不轻易戴手套,因为他觉得那样会影响手感。

在赵铁成眼里,钳工是一个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岗位,通过打磨、加工,冰冷的材料好像有了生命力,每当一个半成品零件加工完成后,他都会特别有成就感。

“每锉一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赵铁成说。干钳工近30年,研磨、锉削、钻削,年复一年,他在与钢铁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他把每一个工件、每一次检修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让每一个零部件都成为“免检产品”。车间里一遇到技术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来处理,而他每次都不负众望,完美解决问题。

作为李新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近年来,赵铁成始终坚持围绕解决生产难题和创新创效进行技术攻关。为了解决人工切割锚索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安全隐患多的难题,他和工作室成员反复实验,成功研制了全自动锚索切割机,实现了全过程自动控制。过去,切割Φ28.6的锚索需要4人配合,7个小时只能切割130根。现在,仅需1人操作,7小时可切割近600根,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每年可节约费用近20万元。

从“当徒弟”到“带徒弟”,已成长为高级钳工技师的赵铁成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希望通过传帮带,让矿里的年轻人学到更多技能,为小青矿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赵铁成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