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云面如风从杨贵妃的珠圆玉润到民国时期林徽因的书香芳华,再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劳动美,审美随着时代在流变,最终在当代百花齐放。 审美小记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什么是美人,相对简单得多,因此,所谓“爱美之心”,大多指“爱美人之心”和“成为美人之心”。生活中,一个人美不美,我们一望便知,还要问吗?那也未免把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了。纵观中国美人史,就会发现,“美人”的标准一直在变。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权社会,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审美观下,女性一直以柔弱为美。在此基础上,不同朝代的女性审美潮流各有特色。《诗经·国风》中有大量诗句描绘女性的美好,如“桃之夭夭”“手如柔荑”,以桃花喻面,以叶芽喻手,可见那时的人崇尚自然之美。《战国策》描述“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为“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穿粗布衣服也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经历了从道家过渡到儒家的转变。此后的2000多年里,儒家思想从各个层面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包括以道德为本的女性审美观。宫廷以端庄贤惠为选美标准,但丝毫不能动摇风流帝王对长袖而舞的纤柔女性的偏爱。这一时期最为人熟知的美人有王昭君、貂蝉和赵飞燕,至此,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已出其三。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是对应这四大美人。 据传,昭君出塞时,听见马嘶雁鸣,心潮难已,遂弹奏一曲《琵琶怨》,琴声凄婉动听,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拍翅,纷纷跌落。于是以“落雁”指代王昭君之美。有“闭月”之容的貂蝉,用美色离间董卓与吕布,而她本是司徒王允的歌伎。与杨玉环并称“环肥燕瘦”的赵飞燕,早年也是一名歌女。据《赵飞燕别传》记载:“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足见她舞蹈技艺之高超。由此可见,两汉时期虽然偏重女性的“内在美”,但如果身材轻盈曼妙,能歌善舞,自然更得宠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士大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上层女性不仅要貌美,还要个性独立,气质出众,才华过人。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唐人书评》中描述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卫夫人之美尽在其字中。另一位大美人更是才貌双全——甄宓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好读书,以才华闻名,时有“闺中博士”之称。后来她二嫁曹丕,成为曹植的嫂子。曹植爱慕甄宓,以她为原型写出《洛神赋》,辞藻之华丽登峰造极。古人说起“女神”,尤指“洛神”甄宓。 隋唐时期对女性的审美广为人知,但又充满误解。为否定现代病态的“饥馑美”,人们常拿唐朝作比,似乎唐朝以胖为美。“肥环燕瘦”,不是称赞杨玉环的肥胖吗?这是望文生义。从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文、壁画和陶俑,都存在艺术夸张,只有留存的墓葬最真实。唐朝贵族的棺椁都是量身定制,棺椁表明,杨玉环高约1.65米,重约60公斤,放今天也不算肥胖。《旧唐书》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逢迎,动移上意。”杨玉环和“燕瘦”的赵飞燕一样,也善歌舞,一个体态臃肿的人不大可能舞出美感。足见唐朝不是以胖,而是以丰腴、雍容为美。 宋朝是中国最富裕的朝代,但对女性的审美并没有回到盛唐的豪迈大气,而是回归了柔弱美,甚至清瘦。此类诗词不胜枚举,如“清瘦肌肤冰雪妒”(欧阳修),“冰肌自是生来瘦”(苏轼),“抱琵琶,为谁清瘦”(黄庭坚)等。程朱理学兴起后,丰满性感的身材被视为有伤风化,不合礼教。封建礼教要求女性“内贞外静”,女性的蒲柳弱质成为社会风尚,气质遂从华丽奔放转为淡雅内敛。在这种审美思潮下,束胸也就顺理成章,而缠足之风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以满足士大夫阶层的畸形审美。 明清时期,儒教思想已植入人心,限制了人性的发展,闭关锁国又使中国断绝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对女性的审美没有发生质的转变。以见证明清两朝更迭的“倾国”美人陈圆圆为例,流传至今的几幅画像表明,陈圆圆是削肩、细腰、平胸,弱不禁风,楚楚可怜,和宋朝审美一脉相承。 宋元明清四朝的女性审美演变,还不如近百年来得剧烈。民国时期流行了一阵名媛风,名媛不仅要人美,还要有思想,有才情。如民国“四大名媛”陆小曼、林徽因、周璇、阮玲玉,或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或是天生丽质才艺双全。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工农阶级女性不追求精致的妆容。建设新中国需要健康强壮的体魄,国人的女性审美开始向上古时期看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宣传海报上的女性,无一不是身材健壮,昂首挺胸,蓄着齐颈短发,脸庞丰满红润。改革开放后,女性再度回归柔美。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性的光芒绽放,海报美人个个乐观、昂扬,她们的神情朝气蓬勃,眼中闪耀着自信和希望。 “寡妇相”与“网红脸” 在中国历代女性审美的简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借元代画家王绎在《写真古决》中的面容标准,女性完美的脸部比例讲究“三庭五眼”,最好的脸型是鹅蛋脸和满月脸。仕女图里的盛唐美女,每个都是白白胖胖的满月脸。从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起,一直到清末,对单眼皮和细长凤眼的偏好从来没有变过。但是今天,国人的女性审美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阶段,流行的“锥子脸”、双眼皮背离了数千年来中国女性审美的偏好。 古人观面讲求“福”,福相又叫“旺夫相”。它的特征是,脸部轮廓饱满,额头方正,腮骨外显,面庞圆润,下巴丰硕。这样的女子心地善良,胸怀宽阔,善交朋友,乐于助人。锥子脸在古代叫狐狸精脸,属面相克夫。这样的女人当不了正室,只能做“小”。“网红脸”,放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时期都谈不上美,甚至被视为“薄命相”“寡妇相”。审美越千年,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么多陌生的美人呢? 美的标准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探寻审美标准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古代各时期的女性审美无一不是受帝王、贵族和士大夫组成的统治阶层主导的,民间几乎不具有左右审美观的条件。上古时期的女性审美标准基于劳动和生育,所以性感女性的形象是粗壮的身材、坚实的下巴、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丰满的乳房和臀部。 劳动和生育能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进入父权社会后,男性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推动者,女性随之以柔弱为美。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谁掌控了更先进的生产力,谁就掌控了话语权,谁就能制定女性审美标准。“楚王好细腰”(据《战国策》及《墨子·兼爱篇》记载,楚灵王好男色),官僚们纷纷节食,朝堂上个个面带菜色,甚至有人饿死。李唐王朝有鲜卑族血统,受淳朴的草原文化影响,天下女性以丰满健康为美。民国时期,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推进了历史的车轮,获得话语权,一时间“四大名媛”风头堪比“四大美人”。 自信最美 到了现代,掌控了更先进生产力的发达国家掌控着国际话语权,借机传播本国文化,扩大影响力,自然也就成了女性审美标准的制定者。“锥子脸”源自日本漫画。日漫中的女孩儿多是大眼睛、尖下巴、小脸蛋儿的夸张形象。日漫的流行传播了这一审美,整容大国韩国的流行女团偶像顺应了它。时下的“网红”和她们的受众大多成长于“哈日”“哈韩”的年代,因此深受日韩审美潮流影响。 与日本动漫文化输出不同,韩国自有一套成熟的产业输出“美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韩国每年出口的娱乐产品占GDP比重的15%。这一数字离不开整容产业的支撑,它让我们得以更直观地看到,韩国美人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2013年韩国小姐选美大赛,数十名佳丽同台留影,本应姹紫嫣红,却是大同小异: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唯一有辨识度的是她们的发型。网友戏称“克隆人战争”。韩国整容产业吸引了大量爱美的中国女孩儿,仅2018年就有10万中国人赴韩整容。为了拥有一张精致的小脸蛋儿,她们要忍受削骨和磨骨的痛苦,以及惨烈的手术风险。但是,为了美,这都值得。 其实,韩国整容业的“操刀手”是美国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直到1960年初,美国医生会为当地人做双眼皮手术,“治疗”东方人的眼睛。美军给韩国女人做手术,让她们看起来更“漂亮”。这段耸人听闻的历史,暴露了当时美国人对东亚人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正如上文已述,谁掌控了更先进的生产力,谁就掌控了话语权,再用话语权制定女性审美标准。从前,中国女性以单眼皮和细长凤眼为美,今天以双眼皮为美,归根结底是我们落后了。日本是最早“脱亚入欧”的国家;韩国被美国驻军后,审美也紧随其后。几十年后,这两个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又凭借强势的流行文化,扭曲了不少亚洲女性的审美观。 历史告诉我们,先进的文明取代落后的文明,没有永远强大的帝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美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航空航天作为最尖端的科技领域,我国正在赶超美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时,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文化自信,就是审美自信。 暑期档上映的电影中有两部很受关注。一部是美国老牌美男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谍中谍7》,一部是国产动画长片《长安三万里》,后者的口碑和票房都高于前者。究其因,与其说是中国人的审美转变了,还不如说是文化自信了。《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背景是中华文明最昌盛的唐朝,当时长安是世界之都,各国人士云集于此,贸易、学习、交流文化,唐朝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八方来客。影片的主要角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凡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难识别影片中的唐诗。《谍中谍7》是一部动作片,还是老一套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有人厌倦,有人鄙弃,所以遭遇冷落,口碑和票房都低于预期,让好莱坞大佬们深感意外。 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在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曾火爆一时的视频短片《后浪》有一句台词:“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中国越来越自信,中国女孩儿越来越自信,自信的女孩儿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