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从四级士官到第一书记,万水千山总关情

作者:文|聂与

赵文雄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褒扬股负责人,高官镇安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曾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联合国特别贡献奖、辽宁省模范退役军人、本溪市道德模范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好男儿去当兵

1981年,赵文雄出生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与所有农村娃一样,田埂是摇篮,父亲下地就把他放在地垄沟里避风。也许,从那个时候,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已经浸润进他的生命肌理。

随着慢慢长大,赵文雄成了放牛娃,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川河流。再大些,他开始背着书包走几公里上学。因为早起干活儿,课堂上他总是困得睁不开眼睛,再加上贫困山区的教学资源匮乏,读书改变命运那条路似乎行不通了。他知道,要想走出大山,唯有一条路,那就是当兵。

当兵以前,赵文雄初中辍学外出打工。自己一无学历,二无专长,家里人给他拿钱学门手艺,他选择了学厨师。没想到当兵到了部队,在填表时,赵文雄因厨师这个特长被选拔到集团军后勤部,开启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因为是农村孩子出身,赵文雄在部队里有了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比一般人能吃苦。当战友们累得趴在地上几近虚脱时,赵文雄却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站了起来。他的站姿如一面迎风的旗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战士有着超乎寻常的钢铁意志。”

2007年,已经是四级士官的赵文雄,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中国第三批赴苏丹维和部队在全军选拔人才。他当仁不让,毅然参加选拔比赛。看到自己的名字从上万人的名单中脱颖而出,成为435人的佼佼者之一,赵文雄激动得直想哭,一个农村娃,真的要走出国门了!

当飞机驶离乌鲁木齐上空,队长大声地说:“战友们,我们即将离开祖国,执行艰巨的维和任务,有没有信心?”

“有!”震耳欲聋的喊声响彻机舱,赵文雄感觉自己的人生在那一刻升华了。他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是内心一股强大的能量喷薄而出。

一去就是10个月。和平时期的军人,虽有军事演习,但真枪实弹你死我活的生死时刻还是第一次面对。真到了那个时候,赵文雄才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国际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个人的关系。从1990年开始,中国已累计派出5万多名维和战士。截至2020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牺牲了16人。这些数字,在战士们奔赴之前,首长就已经作为常识让大家领会和学习,主要是提醒,那里是多么危险,一定要慎之又慎。作为中立方,无论面对多大的险情,都不能开第一枪,这是国际惯例。

27岁的赵文雄,在苏丹遇到的第一个险情是他和战友们出去拉水,遇到当地两个不同派别的武装组织交火。荷枪实弹的武装分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们扣住,大家只能静观其变。5小时的等待,战士们手一秒都不敢离开枪,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件事让赵文雄的内心一下子成熟了,当生死一触即发,在异国他乡,他的心中想到的只有两个字——中国。中国是他们的底气,他相信国家的力量不会让他们轻易牺牲;中国是他们的依靠,他相信国家的影响力会保护他们安全返回驻地。

果不其然,队长找到当地酋长协商,终于放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默默地看着彼此左臂的国旗臂章和右臂的联合臂章,想起出发时队长对大家说过的一句话:“只要身披五星红旗,你代表的就不再是你,而是中国。”赵文雄深深体会到了这两个字的分量,当别国的维和战士主动和中国战士合影,竖起大拇指说出“China”;当他们被邀请去该国的营区搞联谊,虽然语言不通,但从对方充满敬意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然而,维和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在战士们出发前就发往苏丹的生活物资辗转波折,不知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等到赵文雄和战友们到达苏丹,除了方便面,什么都没有。方便面还是过期的,是上一批维和战士们留下的。一天三顿方便面,一个月,战士们吃得眼冒金星,看到方便面就想吐,但必须吃,而且要多吃,要保持足够的体力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事件。就像那次,赵文雄站岗,岗亭被反政府武装袭击,炸弹在离他只有几米远处爆炸,一睁眼,身边一片废墟……

10个月,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又仿佛就在昨天那么短。赵文雄因表现突出,获得联合国特别贡献奖。中国3批赴苏丹的1300多名战士中,只有6人获此殊荣。当二战区的巴比司令给他颁奖时,赵文雄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身担更重责任与使命的中国军人的代表。

787名烈士的守护者

回国后,当了16年兵的赵文雄面临退役的抉择。以他的资历,有留在省城的机会,但反复考虑后,他还是决定回家乡本溪县安置工作。他是家乡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战士,他要把自己的余热反哺给家乡。

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天,三合村的一位老党员敲响了赵文雄办公室的门说:“咱们村小夹河有8名无名烈士,这些烈士的坟冢在野外无人看管。”

赵文雄让老人别着急,承诺一定尽快处理。说干就干,他牵头调研取证,大量走访。有人说年轻时去扫过墓,以前有墓碑,后来没有了;有人说里面是18人,也有人说是28人。历时3年,赵文雄笔记了一大本,又多方调查取证,请示上级部门批准把墓地打开。为了表达对烈士的尊重,赵文雄从始至终用手扒土,最终确认有8名战士的尸骨,墓地里还有10多枚子弹和一枚刻着名字的印章。他把烈士们的遗骨连同这些遗物全部迁移到本溪县烈士陵园。

2021年8月,赵文雄接手全县烈士陵园的烈士褒扬工作。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他看到787名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烈士找不到亲人,还有300名无名烈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和震撼了他。他加入专门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杨宁组建的一个寻亲群。看到贵州退役军人事务厅在全国征集抗美援朝烈士的线索,发布的档案里有一名叫曾启明的烈士,经过反复比对,他感觉很有可能就是他要找的人。他在寻亲群里跟杨宁联系。2021年4月2日,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的录制大厅,曾启明87岁的妹妹,以及妹夫、外甥颤抖着等待一个答案。随着主持人说出那句“请开门”,赵文雄手托曾启明的档案走向聚光灯下,一家人喜极而。这段长达70年、跨越数千里的烈士家属寻亲之路,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4月3日,赵文雄带着曾启明妹妹一家,来到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镇烈士陵园,祭扫长眠在那里的曾启明烈士。面对耄耋老人撕心裂肺的痛哭,用红布一捧坟边的土包好放进里怀,赵文雄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自己做这份工作的意义。他全程自掏腰包接待了三位烈士亲属。看到老人喜欢吃当地的杨梅烧鸡,临上火车时,赵文雄把两只烧鸡悄悄塞给老人的外孙子,让他带回去给老人吃。

从那以后,帮烈士寻亲成为赵文雄的一件大事。有的战友对赵文雄说:“你管理烈士比管你们家祖坟都上心。”赵文雄说:“有的烈士只有16岁,有的烈士怀里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名字,有的写上了籍贯,有的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写,这就是那300名无名烈士。你们知道这些无名烈士的档案盒里是什么样的吗?里面放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那种红,真如鲜血一样刺眼,如太阳一般烫人。”大家听了,都默不作声,从那以后,再也调侃他了。

几年来,赵文雄为烈士寻亲三次,帮助有名散葬烈士寻亲一次,成为全县787名烈士的忠诚守护者。

饮水思源赵书记

谁也没想到,赵文雄有一天会给组织写一封下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自荐信。他在信中写道:“我是家乡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战士,父老乡亲都喊我‘维和英雄’,这一切都是家乡厚重纯朴的血脉培养。转业时,我放弃安置在省会城市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就是想饮水思源,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

赵文雄参军时,父亲患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赚钱维持生计。村里给赵文雄家评为困难户,特殊照顾。赵文雄记得,当时朴明元大伯(村书记)多次打电话给他:“大侄儿,你在部队好好干,家里你放心,有我呢。”赵文雄说,这份恩情,他永远不忘,他一边流泪一边写自荐书,能为乡亲们做点儿事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我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党员的本色。”

赵文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本来任期已到,他申请延期,因为村里还有太多事没有落实完:小安家堡组一共101口人,连续20年一到冬天水位最低的时候就吃不上水,得过马路去100多米远的地方挑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挑水滑倒摔伤是常事,赵文雄走访发现这个情况,四处筹措资金30万元,挖了110米的深水井,顶风冒雪终于把这101口人的吃水问题解决了;以前一下雨,河床冲得一片狼藉,玉米冲没了,路也看不到了,水土流失严重,农田颗粒无收,赵文雄争取了400多万元的农田高标准项目,给河两岸护成堤坝,修了混凝土路,以前收玉米得人扛,现在车能直接开到地边,村民笑得合不拢嘴;全村有5户人家没有通路,一下雨,土道积水没法儿走,得穿高帮靴子,还弄一身泥,赵文雄多次协调,为这5户人家修了3.5米宽的路,可是动土,几户村民又说要赔偿,赵文雄再家家地做工作,一个项目就花了几十万元,终于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就这样,赵文雄每天马不停蹄,需要处理的事一大堆,好像永远忙不完。

一晃,16岁走出家门闯荡世界的赵文雄42岁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小儿子才一岁多,他每天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下了。好在妻子支持他工作。他对妻子说:“再等我一年,等我把村里光伏发电的事忙完就回来。这是扭转村里致富的关键契机,现在走我不安心。”妻子笑而不语,谁知道赵文雄口中的一年,又会是多少个一年又一年。 

 赵文雄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与当地百姓合影留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