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务工程部各科室代表。
给飞机“吹轮胎”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在大连机场,修飞机的!”
回忆起刚成为一名机务人员时,1995年出生的韩文谈起工作总是一脸自豪。但他自己知道,简单一句“修飞机”背后,要付出无数的汗水。
9月22日11时07分,一架从昆明起飞的客机将要降落在大连国际机场,已经48小时没回家的韩文再次打起精神,拎起工具包,和同事一起走出了值班室。
5分钟后,飞机滑行至24号停机位前,韩文拿起指挥棒,面向飞机头,打起了专用手势。在他的指挥下,飞机精准停靠。伴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和同事张远征冲到飞机下,对机体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讲究细致,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都要检查到位。韩文手里有张纸,上面用英文字母标记着检查项目,从最开始的A点检查到最后的W点,正好绕飞机走完一圈。
“检查结束后,我们还要与机长、乘务员沟通,听听他们反馈的问题,再从中排查出隐患。”韩文说,每检查完一项都必须签字确认,整套流程走下来约半个小时。做完检查后,他通过耳机和机长交流,告知对方飞机是否可以安全起飞。
“做什么”的问题到了张远征这里,则多了一份神秘。今年35岁的张远征,在大连国际机场机务工程部做机务维修工程师,到今年整整10年。
10年间,微胖的张远征,最不喜欢的就是夏天。作为户外工作者,张远征算得上经验丰富,身着长衣、长裤,在随身的挎包里也带足了盐汽水、风油精、防晒喷雾。可连续被阳光暴晒,仍让他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脖子和肩膀处明显的分界线,也成了张远征和同事们的标配。
200摄氏度,这是夏季一架民航客机降落后,飞机轮胎的实时温度。从250千米每小时的降落速度到机坪滑行速度,在短短几十秒内,飞机轮胎会先后经历超强负重、剧烈摩擦和快速升温。为了确保飞行安全,防止轮胎因高温爆胎破损,就要在飞机抵达后快速为轮胎主动散温。目前,大部分客机都已配备自动降温风扇,但不少老飞机还是需要人工通风散热。
张远征就负责这项“吹轮胎”工作。当飞机从炙热的跑道缓缓滑行停靠至廊桥时,他已经提前等候在此。待飞机停稳后,张远征顶着发动机的高温快速将散热风扇推到机轮边,紧握把手、抵住轮毂、开启通风。大功率风扇卷起轮胎余热,夹带着混合橡胶、机油气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吹得他略微有些睁不开眼睛。不到半分钟,张远征的额头就已挂满汗珠,身上的工作服也被鼓风吹得呼呼作响。“机务维修工程师,就是整天与机械打交道,不能有一点马虎。”
候命,随时出发。
飞得更高
对于机务维修人员来说,查找故障、排除问题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点。其中最令他们头疼的莫过于查找幽灵故障。所谓幽灵故障,通俗地讲,即查找故障的时候一切正常,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问题。
“一般来说,幽灵故障都是由线路接触不良或短路导致的。每当碰上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慢慢加大检查范围,从原理上进行分析,判断故障的大概位置,从而进一步确定位置。”曹洋说,工作久了他们有了经验,一般会着重检查线路,可碰到位置隐秘的线路故障,常常一找就是半个多月。
查找故障是一个磨炼耐心的过程。有时飞机飞回来是凌晨两三点,留给机务维修人员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虽然航后的时间比短停要长一点儿,但检查的项目多,解决的故障也更有难度。”今年4月底,曹洋在一次晚上检查的时候发现,一架飞机的机腹下面有大量的油渍,“当时我们只有从漏油范围、漏油量去判断漏油点的位置。通过一整夜的排查,我们逐步缩小漏油点的范围,最终发现,原来是飞机大翼前缘缝翼的驱动组件在漏油,立马更换了部件。”
飞机漏油,在飞行正常消耗和磨损的情况下很是常见。如果测量漏油面积在允许范围内,滴油情况为小于每分钟30滴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放行。但是对于曹洋来说,他最讨厌的就是漏油。“飞机所用机油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毒性,挥发后对人体危害极大。如果滴到我们工作人员身上,皮肤就像被烧伤了一样。”为此,曹洋研究出了很多精密的小工具,解决了很多手碰不到、眼看不见的漏油点。
虽然排查漏油的过程长,但每当成功排除一个漏油点,曹洋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这不仅能减少航材浪费,避免不必要的飞机返航,“还能让飞机飞得更高”。
正是有了曹洋这样认真负责的航线放行人员,大连国际机场机务工程部已经成为东北首家同时具备波音737NG/1C以下、空客A320/4A(含)以下双机型定检资质的机场维修单位,这也是拥有国内最高定检资质的机场维修单位。机务工程部也为52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波音、空客等20余个机型的航线维修服务,日均保障航班多达200架次无差错。
机务人员设置隔离带摆放锥桶,避免各类勤务车刮碰飞机。
机务维修员在维修飞机。
平安的感觉,真好
机务维修工作者不仅需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还需要专业扎实的技术功底,而技术经验的不断夯实积累,离不开机务维修行业的师徒传承。从1973年大连机场建站,机务工程部保障苏式里-2、伊尔14机型开始,老一辈机务师傅就依靠着自己总结出的一本本厚厚的笔记,以“师带徒”的形式将维修工作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他们的传承仍在继续。
曹洋在机场,称得上桃李满天下。在2017年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夺冠之后,以他所在团队为班底成立的“曹洋创新工作室”走上了培养人才之路。3年来,上百名机务人从曹洋的实训教室里走了出去,机务工程部也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技能精湛、作风过硬的专业维修队伍。
2021年10月1日凌晨,大连机场出现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风雨雷电加冰雹持续约23分钟。那天,正好是曹洋和他的徒弟阎吉值班。“冰雹刚下起来,师傅就叫我赶紧和他出去把我们的工程车开到雨棚下,最后那几辆车都完好无损。后来下班才发现,我自己的车已经被砸成敞篷车了。”阎吉笑着说。
不顾冰雹后的大雨,曹洋师徒和在岗值班人员爬上航空器大翼,逐一排查航空器受损情况。发现有包括南航、东航等8家航空公司的41架航空器受损,不满足适航标准。天亮就是“十一”假期了,这对于整个大连机场,无异于晴天霹雳。
“团队所有人3天没回家,甚至没怎么闭眼睛。当时情况紧急,领导决定向航司开放全部维修可用资源,最大化支援抢修工作,解了燃眉之急。”抢修就是与时间赛跑,在机务工程部组织下,大连机场两日内完成153名外来机务人员、30余台高空作业设备入场支援,大家一起与时间赛跑,才加快了修理进度。最终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大连机场首架受损飞机于10月3日晚8时完成抢修,顺利调机离连。“平安是福啊。”阎吉回忆今年的黄金周,虽然忙点儿、累点儿,但是没有意外和事故发生,“那感觉真好”。
其实在这种感觉的背后,还离不开机场机务工程部航线维修、定检、维修控制、生产支援等260余人的幕后支持。
现在已经临近年关,在机务工程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逢年终的最后一架航班出港,当日所有值班人员都会整齐列成一排,进行礼仪送机。“这既是对过去一整年安全保障的回望,也是对新的一年航班平安起降的祝福。因为安全——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张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