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博物馆的凌河记忆

作者:文|蔡宝鑫来源:当代工人

凌河博物馆馆长刘明和他的众多藏品。

我要建博物馆

刘明与文物的缘分在孩提时期就结下了。小时候,刘明活泼好动,总去家门口的大凌河里游泳,“我发现桥底下全是玛瑙一类的奇石,就捡了一大箱子。后来家里盖房子,这些石头被我爸做成玉石板,全都派上用场了。”

的时候,刘明向同学的父亲借来一本《锦县志》,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到兴起,他就用笔把感兴趣的内容都抄下来。在这本书里,他读到很多家乡的影子。历史上,山戎、鲜卑、夫余、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大小凌河流域活动频繁,成就了无数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传奇故事,也创造了平冈千骑、击筑放歌的多彩文化。凌河流域粗粝雄浑,空灵旷远,曾激荡过无数先人的期冀与热望。他们种植粟、捕鱼打猎、烧陶治玉、冶金炼铜,文明途上筚路蓝缕,文物遗存若星辰。

《锦县志》记载的那些文化遗址,让刘明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召唤。每逢周末,刘明就和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在家附近找遗址。远的遗址,要骑行三四个小时,往返需要一天时间。在骑行中,刘明的大腿磨出血泡,但他仍乐此不疲,因为这些遗址让他收获了弓箭、砍砸器、玛瑙制品、陶片这些备受同学追捧的小玩具。

长大后,刘明也没有遗失对文物的热爱。1996年,刘明正式步入文物收藏行业。经过学习和摸索,他逐渐了解到,辽宁省的文物有一半以上出自凌河流域,而凌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往前则可以推至5500年前。“很多喝着河水长大的人都不知道凌河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刘明从那时起,就想建造一座属于凌河流域自己的历史博物馆。

为实现建造博物馆的梦想,刘明走上了创业之路。1997年,他成立天艺广告公司,经营户外媒体广告,占据锦州地区80%的户外媒体广告份额,也成为锦州第一个在户外竖立擎天柱广告牌的公司。但这只是实现梦想的“幌子”。2014年开始,依靠创业积累了一定实力的刘明先后在锦州和北京开办4家文物店,连收带卖,同时学知识长见识。“我感觉,梦想离我越来越近了。”2020年4月,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

关于选址,有两种选择,最省钱省力的就是选在郊外。但刘明反复思索,最后选择租赁市中心与萧军纪念馆一路之隔的房子。“这样一来,既方便参观,也形成了文化集聚,就是租金贵了点儿。”刘明笑着说,博物馆整体建造方案是他自己设计的,仅是门脸方案就修改了6次。整个博物馆都采用钢材和钢化夹胶玻璃,防火又不伤人和文物。在二楼,还有一块用展板组合围绕搭起来的空间,里面的桌椅可供80人使用,是为了方便大家游学讲课,传承文化。

细节见功夫。最终建成的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两层,以年代为主线,主要陈列从远古时期到红山文化到汉唐再到宋元明清5000年之间,凌河流域出土的相关文物、收集的相关史料等。

漫步于博物馆里,仿佛徜徉于刘明理解的凌河流域历史文化中。在一楼展厅,起始位置陈列着一具东北野牛化石骨架,与之对应的是展厅结束位置陈列着一具东北真马化石骨架,两具骨架距今均约4万年。它们大小几乎一致,长近4米,高约2米,完整无损。因化石骨架高大、摆放突兀,颇显雄浑而富有张力,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一楼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红山文化展品。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凌河流域发现了代表中华早期文明和国家礼制起源的红山文化遗址,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主要是彩陶与之字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从红山文化升起的中华文明曙光,沿着凌河流域渐渐清晰起来,为辽宁这片土地找到了文化之根,更为中华民族镌刻下了最初的文明记忆。”

为物留千年

在博物馆一楼布展着一件石磬,这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久、尺寸最大的打击乐器。石磬为部落祭祀礼仪奏乐之用,敲击各部位发出不同音律,黑石质传出类金石钟鸣,音色宏伟庄重、深邃,堪称中华第一石磬。“这个石磬是一位朝阳农民在2013年发现的,很多文物爱好者听说后都去抢购,当时我出价5万元。但是看出此物价格不菲,农民反倒不卖了。”2018年,这位农民突然找到刘明,说儿子结婚要用钱,想以10万元的价格出售石磬。“可那时我手里能够拿出的现金,只有8万元,没想到他爽快地卖了。”刘明说。

2006年,有一套清中期头饰在锦州古玩城出售,要价3万元。刘明手里没有那么多钱,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初步意向为2万元。“在我筹钱期间,出现了意外,这套头饰被锦州一位老收藏家以2.5万元的价格买走了。”后来,这位老收藏家搬到北京居住,但是刘明没放弃,3次专程到北京拜访,反复劝说老收藏家。“同样是收藏者,我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心头剜肉,人家跟我说多少钱也不能卖。最后,我实话实说,自己是想建个博物馆,如果缺少了这套头饰,不仅会特别遗憾,也是历史文化的缺失。”老收藏家被刘明的想法与精神深深感动,转让了头饰。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是宋诗《手影戏》中描述的皮影戏场景,惟妙惟肖。凌源市有一位小学老校长,是皮影戏传人,家里祖传两套共计980件皮影,外人给多少钱都不卖。“那段时间,我总是去他家里看他,每次都带着各种家乡特产。几次接触下来我发现,老校长对大凌河酒情有独钟,喝得特别美。”让刘明没想到的是,这酒一喝就是5年。5年后,老校长将皮影以6000元的价格半卖半赠给刘明,就这样,博物馆二楼最显眼的位置才有了最合适的“主角”。

多年来,刘明收藏的文物超过5000件。在他心里,这些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器物,而是有历史、有思想、有文化的精灵,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先人在其中焕发的思想光芒。追寻一幅幅古意翩然的历史图景,品鉴文化遗存,是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的源泉动力。

如今,刘明已经成为锦州市社科联专家组成员,“我受宠若惊,因为我的学历只是初中肄业”。但在外人眼里,他当之无愧。接触文物后,刘明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于是,他开始走进各种历史补习班,并且购买了近千本文物书籍进行研究。到现在,刘明参观过国内外上百家博物馆,写下了收藏日记26本。几十年过去,他对文物知识的钻研已经达到一定境界,许多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他也成为渤海大学客座教授。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再现。对于每一件文物,刘明都如数家珍,能讲出背后的故事。与文物对话多年后,他悟出了收藏的真谛——一件文物的历史再久远、再有文化,但只我独自欣赏,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于是,他决定把宝贝拿出来,让更多人欣赏,让更多人通过文物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这就是我创办博物馆的初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