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林峰 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 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林峰通过操作配电室的无功补偿设备,查看功率因数。
“主机停机时排线却不停,应该是排线不良引发的重新倒线,线路出了问题……”一位年轻人刚刚抵达现场,就开始对一台1250成缆机主机做运行故障排查。
这个年轻人叫林峰,35岁的他专治各类设备故障的疑难杂症,在公司内有口皆碑地“靠谱”。
2010年,林峰入职公司,成为制造部的一名电气设备维修学徒。从第一天步入车间,看到与国际接轨的整洁厂房以及一排排高精尖设备,林峰便沉浸于探寻细节的乐趣中。勤快好问的他让老师傅印象深刻。老师傅告诉他:“要想在这里扎根留住,首要的一条就是吃透技术。”
年轻的林峰把老师傅的话牢记在心。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晚上抱着书本“死磕”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衔接后,他先后攻克了200挤出机机头高温松动、36盘框绞机体锁紧保护检测开关信号线失灵等技术难题。短短几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电气设备维修工,迅速成长为制造部的一把“尖刀”。
4年前,公司二车间的84盘框绞机PLC损坏,程序丢失。PLC相当于电脑的CPU,是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无法修复,就意味着整条生产线无法启动。电话、微信、邮箱……采用各种方式后,林峰还是无法与厂家取得联系,最终辗转得知厂家已经解散。“当时公司正有一批订单要赶,如果生产线停了,这批产品就要延误交付,会有上百万元的损失。”
怎么办?林峰决定自己重新编写程序。他反复试验,调整参数,最终完成了编写,整条生产线得以恢复生产,避免了因订单延误造成损失。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来独立处理问题,更让我学会了遇到设备故障要冷静思考。”林峰在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摸索如何带动整个班组队伍的整体进步。他在工作中言传身教,组织班组成员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班组成员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技术人员能独立完成各项维修任务。
“智能化发展是趋势,智能化设备会越来越普及。”林峰说,我们得为做好自动化生产服务,时刻准备着。
柏油马路即战场
文|七十一
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作业一区服务车班
大雪过后,整理后备箱的货物是王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冬日,早上6时,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作业一区服务车班班长王朋和组员们从家中出发,坐上班车。因作业区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到达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作业一区已是8时30分左右。此刻,太阳已经彻底清醒,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柏油马路上。组员们依次走入楼内,准备参加8时40分开始的班前会。
“昨天运行车辆共计6台,出车人数共计6人,每台车服务职工3至4人,服务情况良好。今天要继续保持。”每天的班前会上,王朋都会总结前一天的车辆运行情况,并说明当天的工作部署,“大家开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带,无论什么时候,安全第一!”
班前会结束后,组员们前往车库。作业车排布成一条直线,负责服务采油队作业人员的组员率先出发,他们需要将5个采油队的成员和作业监督及时送到采油井现场,保证现场工作有序开展。伴着一声油门的轰鸣,汽车尾气在寒冬似一缕轻烟,作业车随之离开楼宇之间的视线。负责运送货物的组员稍晚一些离开,他们需要清点好采油井现场需要的绳鞭子、闸门等,与对方核对好之后,再前往井场。
组员们每隔半小时就揉揉自己的肩膀。因长年累月开车,他们的颈椎和腰椎都有了职业病,可视线却一直望向前方,“这些都是小毛病,但是井场的工作一分钟都耽误不得。”一名组员一边转着手腕一边说,手肘处还贴着风湿贴。整个上午,服务车班的每个组员已经跑了50多公里,载着采油队组员穿梭在几十个井场之间。除了下车松松筋骨,他们几乎一直手握方向盘,踩着油门向下一站前进。
11时30分,车辆全部返回作业一区。“吃完了,我直接去海十站,那儿有个急活儿,剩下的人都歇会儿吧。”王朋对组员说。不忙的时候,组员可以在休息室歇一会儿,下午1时再出发。下午的工作与上午基本一致。一天下来,每个人都要行驶90公里左右。
组员都对自己的作业车十分珍惜,车辆是他们的武器,而道路则是他们的战场,他们行驶在公路上,准时到达井场就是打了一场胜仗。而风霜雨雪则是战场中的突发情况,这时,服务车班采用轮班制,班长王朋与另外两名组员在作业区时刻待命,最少也要保证两台车随时可以出发。这些年,车班未尝败绩。
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作业一区服务车班的14人,是无数基层工人的写照,他们始终奔跑在一线,坚定地开向终点,每个井场的位置都熟记于心,走了千百遍的路,心中早有了自己的地图。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一个家,我们组才更好
文|张举
要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李威正在给徒弟们讲授设备运行知识。
在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届职工技能大赛的赛场上,晓南矿保安区监测班脱颖而出,包揽了安全仪器监测工竞赛前6名的半数席位。“都是师傅一手教出来的!”周晓光骄傲地说。
他口中的师傅,是监测班班长李威。在6年前的一次技术比武中,李威看到年轻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毅然决定退出所有竞技赛事,腾出更多精力带班组、教徒弟、干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由李威带领的监测班共有30人,他们日常的工作琐碎而繁重,既负责各系统设备检修维护、安装拆除等工作,也要分管中心站、气体分析化验室、仪器检修室等一些固定场所的相关业务,很少有整块儿的时间让大家静心学习技术。
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威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耽误工作,也不耽误学习。每次赶上矿里升级系统,自己先详细掌握第一手技术,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带领班组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帮助大家提高技能水平。
监测班内,人人平等,哪个徒弟态度懒散、出现懈怠,或是有了点儿成绩就翘起尾巴,都会被李威严厉训斥。有几次,他资质最好的徒弟周晓光对他安排的工作有意见,在班前会上嘀咕了几句,就被他劈头盖脸当众一顿臭骂,丝毫没留情面。同样,在李威有错误时,组员也会直言不讳。
徒弟有烦恼时,也会主动找师傅解决。“过去都是徒弟请师傅下馆子,现在变了,我们闹心的时候,都是师傅请客,几杯啤酒下肚,大家就把话匣子都打开了。”组员说,我们是感情最好的同事,无论师傅还是徒弟,大家都把彼此当作家人,真有问题的时候,谁也不会推卸责任,反而是争抢着承担。
赵中阳曾是大家公认的班组接班人,然而在李威严格的要求下,他竟“跳槽”到了其他班组。在离开班组的两年里,赵中阳经常失眠,无数次想回班组。他想念和监测班组员为攻克一项技术,一同潜心钻研的时光;想念师傅的教导,还有与师傅推心置腹交流的日子,但他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赵中阳与李威又有了联系。李威苦口婆心劝说徒弟回心转意,赵中阳看到师傅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决心重返班组挑起大梁。
李威说:“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才能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好,才能让我们班变得更好。”
“光哥”排险记
文|李靖怡
时间:2023年8月4日
地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净水车间
人物:王凤光
王凤光反复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窗外暴雨连天,几乎没有车子在路上行驶,屋内的王凤光在窗边踱步,心里惦记着班上的设备。
王凤光是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电工二车间北维护班班长,也是大家公认的“排险能手”。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抚顺出现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让地势本就远低于路面的二厂净水车间生化回用水泵房出现内涝,19台在运电机被泡在水中。收到消息后,被雨困在家中的王凤光心急如焚。
晚上10时30分左右,雨势终于渐小,王凤光立即驾车涉水赶回了车间。看到泡在水中的19台电机,他来不及换下被雨水打湿的工装,立即着手应急抢修工作。
停电、排水、与生产车间沟通……一会儿,王凤光的腿脚就因长时间蹲坐而发麻。他站直,捶捶腿,又蹲下了。他还借着等待排水的间隙,巡查了多个维护区域的配电间,查看是否有漏雨和进水情况。直到次日凌晨3时,王凤光才回到班组休息室,躺在了长椅上。本想好好歇一会儿,但一闭上眼就又会想起电机,反反复复的担心让他无法安心入睡,只休息了不到3小时,又起身赶往泵房查看被淹电机。
经过一夜的排水,泵房终于露出地面。但因进水受潮,不仅19台电机需要拆卸下来返厂维修,操作柱也需打开端盖进行去污和吹干处理,一场攻坚硬仗随之展开。
暴雨过后,天气越发闷热,泵房里温度高达35摄氏度,汗水顺着抢修人员的安全帽成串流下,脸颊上豆大的汗珠和黑色油泥混为一体。“这免费的桑拿浴哪里找去?”王凤光一边用袖口擦一下滴进眼睛里的汗水,一边调侃着对大家说。
12小时的奋战,19台电机全部拆卸装车返回厂家维修。王凤光和组员返回休息室,大家席地而坐,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说话。伴着清晨的雾气、灰蒙蒙的天,王凤光就这样睡着了。
10多分钟后,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让王凤光清醒。“班长快来,石油二厂二五零高压间6千伏Ⅱ段微机型保护器没有显示。”王凤光一个激灵坐了起来,立即赶往现场,三下五除二成功解决了突发之危。
4天后,泵房再次恢复新一轮生产周期,高压间保护器也开始正常作业。与此同时,一封来自石油二厂净水车间的感谢信也被送到王凤光手中。“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没啥可感谢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信小心翼翼地收好,赶往下一个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