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无大集,不东北

作者:文 郜华天来源:当代工人

相比从六朝时代就开始赶集的中原人民,东北的集市文化从明清才开始形成。

东北大集,重在一个大字。

像蒲河大集,光占地面积就有2万多平方米,能有三四个足球场大,一眼望不到头。这个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街道,以蒲河路和沈闫路交会口为中心的大集,将烟火气聚拢来,又向四周摊开,漫成了人间。

作为东北赶集文化的代表之一,蒲河大集距今有300年历史。最初的时候,这里只是内蒙古商人将牛、羊、马和骡子运至于此进行贩卖的交易市场。后来,随着整个市场的逐渐繁荣,一些农副产品的交易也在这里出现了。

不同于开放的江南和富饶的中原,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在最早的时候,许多城镇是随着集市的出现慢慢繁荣的。在清代,包括哈尔套在内的彰武地区曾是苏鲁克皇家牧场。随着境内移民不断增加,垦荒面积越来越大,农民需要将余粮出手换钱来购置生产生活用品。居于交通要道上的哈尔套成了商旅集中之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哈尔套大集。

人们种地、生产,然后拿到集市上卖,再从集市上买回必需品,这样的生活让赶集这件事成为东北生活的核心。这种深藏在血脉里的日常,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

哈尔套的梦

49岁的程宇,是土生土长的新人,也是听着家里老人讲“牛马市”故事长大的。小时候父母带着他逛哈尔套大集,如今他带着老婆孩子逛哈尔套大集。“我有时候做梦,都和大集有关。看来我这辈子是被大集‘缠’上了,逃不掉了。”程宇说。

那时的路全是土路,平时行进本就不易,待到雨后,泥泞像膏药一样,上就拔不动脚。“商户拉的平车,赶集人骑的自行车,轮毂里全是泥。走几步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走上一里路都得半天,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程宇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赶集时,自行车掉了链子,“每骑两步,就要下来把链子安上,然后再骑两步,再下来安,一路上不知道上上下下多少回。我家的那辆自行车,脚蹬子是两根小铁棍子。穿着我妈纳的布鞋,每赶一次集回到家,脚底板疼得两天才缓过劲儿来。”

就算这样,每到逢五逢十的日子,程宇还是会蹦着高儿要去赶集。“那时候太馋了,只有到集市上才能解解嘴馋。吃上两分钱一根的红小豆冰棍,5分钱一块的油炸糕,到了中午还能下馆子吃一碗喷喷香的大米饭,还有鱼呀肉哇什么的……”逢年过节,程宇的父母都会到集市上割二斤肉,回家做一锅猪肉炖粉条,“还没吃就已满院飘香,半个屯子都知道是我家吃肉了”。时至今日,回想起这些,程宇的脸上依旧写满了幸福。

程宇记忆中的哈尔套大集,还卖各种花纹的彩色布。“每个摊位前都站有几位婶子,仔细地挑选布的颜色和花型。”有了布,就要找裁缝,所以,集市上的裁缝店也是不可或缺的风景。“那时,逛大集的每一个农家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关于缝纫机的美好愿景。毕竟在过去,新年都未必能穿上一件新衣。”程宇至今仍有一个习惯,每当穿新衣服时,都要把鼻子贴近衣服仔细地闻一闻,是不是还有当年缝纫机油的味道残留在上面。

每年春节前,程宇一定会到哈尔套大集采购,“无论天儿再怎么冷,条件再怎么恶劣,都冲不淡人们的热情。东北人的日子就是要热热闹闹地过。”东北大集里蕴含的年味儿,也把这一年来人们对好日子的期盼拔到了峰顶。

如同程宇所说,无论是大老远来的,还是家住附近的,走过路过都会在大集上顺手买点儿啥。称点儿毛嗑花生、打点儿散装白酒、整点儿山货野菜,都是对生活的心气儿。闲来无事逛逛大集,仿佛俗常生活的半径也得到了无限延展。

集市,是农耕文化的延续传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些古老的事物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但东北大集把这凡俗、生动的人间烟火气延续下来,更延续下去。

年轻人爱蒲河

每周赶一次集,成了沈阳女孩儿李可的习惯。在人潮如织的蒲河大集,她总会满载而归。“两块一碗的豆腐脑,3块一个的鸡蛋汉堡,5块两斤的桃子……揣着50块,在商场不一定能买下一条秋裤;到了CBD里,食量稍大的打工人连午餐都吃不饱。但如果你在大集上,棉裤50块能买3条;若仅作吃喝,也够4个人吃到饱。”李可说,现在年轻人最爱扎堆儿的地方,那一定是大集了。

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冒着热气的炸麻花、新磨的芝麻油、各种时令瓜果蔬菜……整个辉山街道仿佛都飘着香气。煎饼摊儿前,排队的顾客排起了长龙,扫码支付声此起彼伏。热闹的集市上,时不时还会有网络主播拿起手机直播,大集上新鲜出炉的食物往往是主播关注的重点。在他们的助推下,“网红美食”油炸糕、驴打滚儿不到午时就会售罄;隔壁油条摊也不遑多让,愣是把油条炸出了巧克力风味糯米馅儿。看到有年轻人和小孩儿走近,大哥的叫卖声又高了八度,“巧克——力味儿——”听得人忍俊不禁。

对李可而言,逛集市就像旅游一样,让人充满期待。每周她都会抱着日历,看哪天的尾数是2、5、8,因为那就是蒲河大集开集的日子。越是临近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大集越是热闹,那时商贩云集,商品种类齐全。

东北大集卖万物,这话一点儿不夸张。从蔬菜水果到粮油调料,从水产生鲜到鸡鸭鹅兔猪牛羊,从熟食炒货到各类服饰、五金杂货……它们共同组成了活色生香的蒲河大集。冬天卖棉衣棉袄,夏天有凉鞋、扇子、短袖“三件套”。大扫除到这里买,扫帚、刷子、拖把、抹布,一应俱全。这里还可以买到酱菜、烧饼、拌菜、蘑、木耳、蜂蜜……干货丰俭由人,熟食试吃随意,即使你吃完抹嘴就走,东北人的热情度也从不减少半分。

因为多年来面对的人群都是当地大爷大妈,大家知根知底,李可说,这里连讨价还价都充满了生活气息。“看着不精致,但不妨碍货真价实。”作为资深赶集人,她熟悉附近每个大集的特色,“我还在手机APP上分享过一些蒲河大集、造化大集、祝家大集的攻略,和很多喜欢逛大集的网友交流经验。”

“在东北,集市最有特色的季节一定是冬天。”李可说。进入腊月,天寒地冻,黑土地被白雪覆盖,种菜的大地罢园了,白露时节播种的小葱和菠菜蛰伏着,等待明年重新萌发。天气虽冷,但集市上仍有东西可卖。来自海洋、湖泊、河流的各种鱼类,以倔强不屈的姿态面向饕餮食客,大白菜变身东北人离不开的酸菜,土豆和地瓜漏成的粉条是猪肉和小鸡的绝配,热气腾腾的大豆腐变成邦邦硬的冻豆腐,活泼的大公鸡关在笼子里等待客人挑选,流动车上的红色糖葫芦让人垂涎,卖雪糕和冰激凌的箱子露天摆放,那一片红色的春联宣告着春节的到来。

卖青菜的摊贩躲在有保暖设施的棚子里,掀开门帘走出来的顾客将青菜抱在怀里,带出来的热气遇冷变成缕缕白雾。那些冒着严寒前来赶集的人,他们是东北人中的大多数,他们不惧寒冷,坚守在故乡,因为他们知道,挺过最冷的日子,大集上就会开始卖菜苗了。那是又一个四季轮回的起始。

对于东北人来说,赶集也许是猎奇、习惯或生计。没有人知道东北到底有多少个大集,也没有人知道东北大集到底有多少个摊位和多少种品类。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来这里赶集的人都感受到了质朴的热情,也都收获了快乐。  

农家散养鸡是当下最流行的绿色有机产品之一。

烟雾缭绕之下,又出锅了一份血肠。

不仅有附近村民来赶集,还有一些网络主播前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