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在“滴定”中持续向上

作者:文|王绮遥   摄影|张北来源:当代工人

马弗炉能让样品熔化,也是组员们工作中最常用的电器之一。

她们是鞍钢原料入厂的守门员、产品质量的卫士。“数据准确压倒一切、敢于对每一个数据负责”是她们的座右铭。在自动化、智能化检测技术突飞猛进的数码时代,坚持运用手动化学分析方法,确保湿法化学分析独有的精准稳定和难以替代特性,为鞍钢日常生产、科技创新提供及时准确的检测数据。

白色的防护服,白色的手套,安全封闭的空间,冷漠严肃的神情,手持试剂瓶,猩红色烟雾从瓶中喷涌而出,密不透风的房间很快被烟雾充斥……“打住,这是电影里的化验室,和我们这儿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才是真正的日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质检计量中心中心化验室化验班班长王彬一边介绍着班组,一边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温暖的化验室。

在化验室里,防酸碱的台面上放满大大小小的试剂瓶,各色溶液静置其中,熔化合金钢的炉子不停地升温,没有一丝寒意,也没有一丝冷漠。

特殊时刻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始终聚焦钢铁主业,钢铁原料的质量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化验班作为合金辅料入厂检验、钢铁产品出厂检验的重要单元,多年来一直承担公司质量异议仲裁任务,为关键科技攻关提供检测数据,坚守原料检验入口关。

“数据准确压倒一切,我们敢对每一个数据负责。”行业领先的检测分析能力与检测效率是他们说出这句话的底气,而能力来源于不断的练习与实验。近几年,化验班实现检测数据准确率99.8%、及时率100%,再临时的任务,也都能做到如期交付,毫无纰漏。

2022年10月的一天,化验班接到保产通知,大家可自愿报名留在化验室。14名组员听闻消息后,全都主动参加。但在保产的同时,公司又临时委托化验班完成多批次小型螺纹钢全元素分析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老班长刘洁立刻组建了4人为主的攻坚小队,保产任务与元素分析任务同步进行。

在特殊时期,大家必须吃住都在公司里。组员魏岩的爱人也是公司的保产人员,两人不能都留在公司,但化验室的工作量大,人员又紧缺,她明白,岗位需要她。与丈夫商量后,魏岩将照顾4位老人和孩子的任务交给了丈夫,自己全心全意投入检测。其间,除去能谱的分析检验工作,魏岩还是攻坚小队的主要成员。面对并不熟悉的碳硫仪与湿法分析低硅岗位操作,她主动找到老班长刘洁取经,一遍一遍模仿老班长的操作步骤,最终成功报出准确数据。

“我们在技术上有任何困难,班长都能成为解药。”但此刻魏岩不知道的是,这位无所不能的老班长心中也有自己的烦恼。刘洁的丈夫在外省出差,家中年近80岁的老父亲体弱多病,也需要人陪在身边。她是家中的脊梁,但也是班组的支柱,权衡之后,刘洁求助好友照顾父亲,自己则冲在了第一线。

在后勤保障方面,化验班有自己的“宿管阿姨”。组员吴雅楠在保产人员到岗前就分配好房间和被褥,把每个房间都打扫了一遍,保证大家工作天后,能躺上床直接休息。有的组员怕冷,她就让出被褥,自己盖大衣睡觉;有的组员怕吵,她就去沟通商量换房间。作为“宿管阿姨”,订餐自然也是她的分内之事。每一餐前,她都提前一小时和食堂沟通菜品,做好后立刻小跑过去取,再小跑回来,让大家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当然,“宿管阿姨”还只是吴雅楠的“兼职”,她肩负着重要的ICP分析任务,每晚不到9时,她都不会返回自己的房间。

14名组员在工作上各司其职,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分析样品,相互支撑,相互勉励,最终以日清日结的方式,加班加点准时完成任务,为特殊时期公司冶炼、成材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女组员们撑起了化验班的半边天。

师与徒

刘洁在2024年3月退休,继任的是化验室年龄最小的女职工王彬,也是最晚加入的女职工。“2021年我才加入班组,虽然之前也从事相关行业,但从没有真正做过实验,只了解个大概。”对于从前的王彬而言,化学只是由数字与字母组成的代码叠加,面对上手操作如此高难度的实验,她始终缺乏勇气,只敢做一些基础的调配,为大家打下手。

师傅梁勇注意到了她的无所适从。王彬说:“也就在我来了一周左右,师傅突然拿着一个空的试剂瓶塞到我手上,没等我回答就拉着我去做实验了。”这位不善言辞的老师傅每次找到王彬,从不说明来意,只带着她一个接一个做实验。失败了就重来,成功了就记下来留存数据。短短两个月,王彬就可以独立完成接手的所有任务。半年后,她的能力已与大部分老职工相差无几。但她仍记得第一次成功将试剂变为亮黄色时自己心中的那份激动,并将这份激动转化为热情,带入之后实验的每一个瞬间。

王彬的师傅梁勇是化验班资历最老的组员之一,也是班里唯二的高级技师。沉默寡言的他内心却十分细腻,任何烦恼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魏岩也曾是他的“目标”之一。

2020年,魏岩在考取化学检验工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曾困囿于铁矿石中的铁分析这一题目。溶样的时间,温度的把握,每个操作步骤魏岩都小心翼翼地进行,加班加点反复实验,却还是无法准确掌握正确的数值。

在考试前的一个周末,魏岩决定再来化验室进行最后一次冲刺练习。刚到门口,她发现梁勇正在化验室内进行铁矿石中的铁分析,只等魏岩来到这儿,好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倾囊相授。“烟雾是停留在瓶口打圈还是在瓶底打圈,是上升还是散开,这都是我们实验里需要注意的。只要准确记住数值正确时的现象,你一定能通过。”

晚上8时,周末的化验室依旧亮着灯,两个身影围绕着一个试剂瓶走走停停。每两小时完成一次实验,师徒俩仔细观察着每次滴定后,烟雾之间细微的差别。在这里数不清的失败,换来了下个周末魏岩考场上的一击必胜。“梁师傅把这叫作滴定的传承,他说只要他能成功,我们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魏岩拿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自豪地说。

         王彬进行滴定终点确认。

创新路上的“敲门砖”

2021年,质检计量中心引进第一台EDS能谱仪,用于合金含量的检测任务。突如其来的变化给化验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来,化验班始终坚持湿法化学分析,运用手动化学分析方法,传承湿法化学分析独有的精准稳定和难以替代。但自动化、智能化检测技术的风潮并不会因他们的坚持而停止,使用能谱仪能大大降低化学试剂对工作环境的污染,提高工作效率,在化验班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仪器化是必然的选择。

“将检测从手动化学分析转到能谱仪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负责硅、锰、磷等元素检测的魏岩说,能谱仪不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仪器,需要先由组员对样品进行湿法化学分析,得到准确数值后,技术人员将其导入程序。而后,组员使用能谱仪对同样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后再次导入程序,最终可以看到手动与仪器之间的误差值。误差值如果在允许范围内,对于这一样品之后的检测可以利用能谱仪;如不在范围内,则仍需使用手动化学分析方法。无论是过去已经检测千万遍的样品,还是未来可能从未接触过的样品,组员都需重复这些步骤进行验证。

为让能谱仪尽快投入生产,化验班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组员每天早7时就来到化验室开始比对试验。在比对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大批量进行压片工作,组员的手腕上都贴上了膏药。“高强度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王彬说,短短一个月,研发小组就对1000多种品种进行了分析与比对,成功建立20多条分析曲线,解决了硅锰、硅铁等合金钢检测周期长、误差大的问题。从前需要单人工作两天才能完成20个样品的检测,如今采用能谱仪,用时不到5分钟,提高了20倍左右的工作效率。

能谱仪是创新路上的“敲门砖”,漫漫科技路,化验班仍在探索之中。但面对这群追求准确的先行者,前方的变化和挑战也将化为风景,智能化的浪潮只能为他们的未来推波助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