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患者的经济条件、患病程度量体裁衣,是王雪鹰多年的从医准则,也是对患者的体贴和关爱。
1991年9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王雪鹰成为锦州市中心医院一名年轻的医师,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走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行医之旅。
第一次接诊,第一次值夜班,第一次抢救……在历经了无数个记忆鲜明的第一次后,王雪鹰充分享受了亲手治愈病人的欣喜,也感受到了病人离世的无奈。这些经历使她很快地成长起来,成为科室的新生骨干力量。
深度
1993年9月,刚下夜班的王雪鹰被科主任留下了:“雪鹰,有件事儿我思考了很久。咱们内分泌科现在需要在技术上提高层次,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所以想派你出去进修一段时间。”听了主任的话,王雪鹰沉默了,回家的路上她陷入深深的纠结中。对于热爱学习的王雪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当时孩子很小,我老公又是高校的教师,平时工作也不轻闲,双方父母还都在外地帮不上忙……”
一进家门,小宝宝看见王雪鹰,立刻迈着蹒跚的步子奔了过来,咧着小嘴儿,开心地笑着,伸着小胳膊求抱抱。一把抱起孩子,王雪鹰泪流满面。“我跟老公商量了一个晚上,他说他无条件支持我。趁着孩子睡觉,我赶紧收拾好行李,踏上去北京的火车。”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工作强度也理所当然地大——超负荷的床位运转,繁忙的工作、学习占据了王雪鹰全部的时间。半年后回到家,看着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她又一次泪流满面。半年时间,也让王雪鹰收获丰富的技术知识,她把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及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等先进治疗手段带回锦州市中心医院,把科室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2008年,王雪鹰被聘为内分泌科副主任。正当她踌躇满志要开展工作时,一个考博士的机会摆在她的面前。这一次,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投了反对票。她母亲说:“这个博士不是非读不可,这么多年你一直学习,不顾家不顾孩子,现在孩子刚上高中你又要走,孩子多可怜,还是别去啦!”但王雪鹰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医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会增强自己的能力,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几个昼夜的深思熟虑,她还是选择了学习,毅然攻读了博士学位。
广度
在内分泌科有几条不成文的规矩,没人特意强调,但大家不约而同地遵守。这要从派医生外出学习说起。那时科室发展迅速,床位比原来增加了一倍,病人多,一旦有医生被派出学习,王雪鹰就得顶班顶岗,久而久之得了一个“替班主任”的雅号。
2018年8月19日,科室两名医生外出参加一个为期三天的糖尿病培训班。没办法,顶班的任务又落在王雪鹰身上。这一次,她连续工作了36小时,直到第三天早上查房,主治医生正在汇报病史:“35床患者,女57岁,糖尿病、肾病……”这时,护士长发现王雪鹰靠在了临床的床边,面色苍白,表情很不自然,赶紧轻声问:“主任,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没事,就是有点儿心慌。”
“你这是不要命了吧!赶快回家歇着去!”摸了摸王雪鹰的脉搏,护士长嗔怪道。在大家强烈的要求下,王雪鹰回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重回岗位。在这之后,护士长经常逗医生们:“看看王主任多热爱工作啊,你们都要学着点儿。”潜移默化中,替班、加班成了内分泌科的常事儿,不计较个人得失、互相帮助、无私奉献成了科室的风气。不光科里的老医生,就连轮转来的年轻医生也都被这种集体氛围感染,自觉遵守,毫无怨言。
“这是你开的检查吗”,轮转医师高明说这句话是她的座右铭。那是她轮转内分泌科的第三天,接诊了一位自称科室老患者的李阿姨,一番问诊下来她麻利地开完检查,拿着病历往护理站走,边走边自言自语:“看咱这速度,就是快。”“高明,你手里的病历是谁的?”王雪鹰问。“主任,是李艳霞的。”
王雪鹰看完医嘱说:“这是你开的检查吗?你先等等,咱们再去看一眼病人。”高明不明就里,头顶巨大的问号跟在主任后面,心里不住地嘀咕:“我问得挺细,开得也挺全的,是落下啥了吗?”没想到在病人跟前主任根本没再问诊,而是聊天。“老李呀,今年是第几次来呀?”“第三回了,主任。”“单位医保钱交没交呢?”“交啥交呀,今年都够呛了。”“这回主要是哪儿不舒服?”“腿肿了,浮肿挺明显的,我害怕肾不好就赶紧来了。”
回到办公室,王雪鹰和蔼地说:“我们给病人开全面检查,原则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跟病人多聊几句,看看患者的家庭关系、经济条件、接受能力。像老李这样的病人是承受不起全面检查和高价位治疗的,我们要分析她当务之急要做哪些检查、用哪种胰岛素及药物对她来说既有效又经济,这才是替病人着想。”高明恍然大悟,主任这是给她上了一课呀!从此,她每接诊一位病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这是你开的检查吗”。
温度
2022年1月2日,王雪鹰第三次踏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的土地,一出车站就看到面色黝黑透红的古丽娜挥动着面纱:“王姐,我在这儿!”古丽娜是王雪鹰第一次来裕民县时被她成功抢救的患者,自那时起就留了电话,经常联系。这次知道王雪鹰又要来,说什么也要来接站。“王姐,有个好事儿告诉你,我怀孕了,4个月啦,你放心,我一直监测着血糖,控制饮食,现在都挺好的。”
看着这张洋溢幸福的脸庞,几年前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那是王雪鹰第一次来裕民县,水土不服,吃啥吐啥,严重腹泻,几天下来,折磨得她虚弱乏力,坐诊都难以坚持。古丽娜就是这时被推进诊室的,王雪鹰一眼就看出病人是典型的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地医生很少接触这类病人,一时间束手无策。王雪鹰立刻组织抢救: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小剂量静点胰岛素、持续补液补钾、监测血糖、离子血气、监测生命体征……一番处理下来,王雪鹰却因为低血糖瘫倒了。古丽娜也从此记住了这位体贴的大姐姐,牢记嘱托,成为为数不多能把Ⅰ型糖尿病人控制好的病人。
在王雪鹰的抽屉里,有一双十字绣的鞋垫。普通的花色,普通的针法,有几个地方还绣乱了,但王雪鹰视如珍宝,不让别人动一下。那是70岁的田阿姨给她的礼物。王雪鹰忘不了田阿姨忐忑的眼神和小心翼翼的神情:“我这一辈子就喜欢做针线活儿,年轻时绣花、织毛衣不在话下,这几年在你的治疗下其他并发症都控制得挺好,就是这眼睛实在不行了,将来有可能看不见,我就想着在失明之前绣一副鞋垫给你。人老了手也笨了,这都两个多月了,才绣完,你可别嫌弃呀!”
一双视物不清的眼睛是怎样锁住那小小的方格?一双颤抖的手是怎样穿针引线?王雪鹰的眼睛湿润了,一把握住田阿姨的手:“太漂亮啦,这我哪舍得垫呀,我得当艺术品好好收藏着,谢谢老太太啦!”
学医是艰难的,从医是辛苦的。32载春秋,32个冬夏,王雪鹰就这样坚守着初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医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