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本溪深呼吸

作者:文|冯璇 王雷来源:当代工人

云雾缭绕的本溪夜景,恍惚间,仿佛置身重庆。

初夏时节,倘若驾车从辽宁沈阳一路南下,徜徉于高速路之上,但觉两旁风景由平川到山岭,又倏忽进出隧道,就表示已到了本溪地界。

在高速路出口遥望本溪城貌,陡然映入眼帘的,必定是山岭上一处欧式城堡。这座类似德国著名哥特式城堡霍亨索伦的建筑,加之围绕城堡的各色植被,使人仿佛置身于欧洲中世纪。若是踏夜色而来,月光下的城堡,又如迪士尼电影的片头再现。

直到通过高速路口,巨大的广告牌子上写着“本是万物之本,溪乃四海之源”,又将人们猛然拽回现实——这里是辽宁本溪。而那座欧式城堡,则是本溪市水局大峪水厂所在地。

水乃生命之源,亦为城市之本,或许,本溪想以这样一种方式给世人第一印象。

固守与突围

如果第一次来本溪,行走于本溪的街道,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说熟悉,是这里仿佛停留于20世纪初,没有摩天大楼,没有大型游乐场,没有地铁,没有轻轨,甚至没有共享单车。在这里很难觅得现代都市的元素,满眼尽是昔日城市的身影。说陌生,这里的一切又是一部等待被翻开的书,每一个章节都会让人手不释卷。

有人说,本溪如一座又旧又老的座钟,它徐有序地运行着,一直保有自己的节奏。还有人说,本溪如一座单向围城,里面的人不想出去,外面的人不想进来。镌刻下这样城市基因的,既有独特的地理地貌,也有厚重的历史人文。

“八山水一分田”的本溪,自从有人类的足迹开始,便被群山环绕。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刻意探访外面的世界,就足以自给自足。而异常丰富的矿产,又足以让人关起门来安稳度日。

农耕时代的本溪,似大家闺秀,默默藏隐深山观岁月静好。直到近代,工业文明让本溪被世人熟知。早在1905年,这里就有了煤铁公司,曾经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最大的竖井煤矿均集于此,孙中山的一句“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让本溪闻名于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溪被列为直辖市,承担起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任。此时的本溪,如同一个粗壮的汉子,一肩担铁,一手挑煤,不知疲倦不计成本地将煤铁输向全国各地。渐渐地,本溪累了,也瘦了,他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卸去沉重的衣装,关上了大门,如往日一样低调内,仍会不时回忆起往昔的岁月峥嵘。

本溪因煤铁而立,也曾因煤铁而累。煤铁之城的称号,如同天秤中巨大的砝码,重重地压在了本溪身上,让本溪一度不得不将发展捆绑在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产业上。这样的发展路径势必会以牺牲城市的“健康”为前提,一边病着,一边累着。

1979年,联合国的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发现,有一座城市被浓浓的烟雾笼罩。经核对,这座“卫星看不见的城市”正是辽宁本溪。消息很快传到中国,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溪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工业污染治理试点城市。

至此,本溪“煤铁之城”的光环被烟尘笼罩。当年的报道是这样描写的:“本溪市区星罗棋布的420家工厂中,有排污企业200多家,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烟囱林立。铁厂、焦化厂飞出的‘黑龙’,炼钢厂飞出的‘黄龙’,水泥厂飞出的‘灰龙’,三色巨龙在本溪市上空翻腾盘旋,遮天蔽日……”

知耻近乎勇。为摘掉“卫星看不见的城市”这顶帽子,本溪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启动了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蓝天工程”。2013年,本溪投入15亿元,实施6项“蓝天工程”项目,环境监测表明,当年本溪环境空气质量一级天数达到115天。与此同时,本钢集团忍痛割爱,“十一五”期间,关停淘汰两座1070立方米高炉、两座380立方米高炉,以及配套焦炉、烧结机等设施,淘汰落后产能280万吨。“十二五”期间,本钢集团继续大力实施重点节能项目。

经过10余年的综合治理,如今的本溪,已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极大改善,不仅全年优良天数达350天,优良率达95.9%以上,空气质量排在全省前列,而且从“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变成了“看不够的城市”。

生活在本溪

行走于本溪的街道,有一种惬意的慵懒。街道上行人大多步履悠闲,神情自若。如果你去过重庆,再来到本溪,眼前的场景足以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本溪,很慢。除了早晚高峰,鲜有忙碌的时候。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落。

以美食为例,这里的人们偏爱那一碗羊汤,用自己的味蕾去品味人生。外地人来到本溪,也势必要喝一碗小市羊汤,即便羊汤馆需排队待食,他们依然执着前往。

常见的场景是,一条僻静的巷口,一家看起来不大的门脸,随便的几张方桌,胖乎乎的老板斜靠在椅上,仿佛已入睡。老主顾进门后,只需一句“来一碗汤”,伙计便会熟练地盛上一大碗乳色的鲜浓羊汤,配上大份雪白花卷,再来两瓶龙山泉干啤。喝上一口鲜汤,在味道充分按摩味蕾间,时光也变得缓慢。正值正午时刻,客人已填满店面,伙计提着斗大的汤壶挨桌添汤,食客桌上的各味调料,在调味羊汤的同时,也是调剂各自的人生。直到食客满头大汗,敞开外衣,结账后踱步而去,老板此刻也仿佛醒了过来,吩咐伙计,闭店谢客。因为老规矩,店家一天只宰头羊,羊汤卖完即关门,不急着赚钱,给自己时间去慢悠悠享受午后时光。

类似的还有一家骨头馆,经营的菜品简单纯粹:面条、咸菜、大骨头。面条和咸菜并无稀奇,香喷喷的大骨头却是论盆装,老板将大盆端上餐桌还会说上一句“不着急,慢慢啃”。在这样如小山的一盆大骨头面前,任何事情仿佛都可以放下,坐下慢慢咀嚼。

于本溪人而言,无论是羊汤馆还是骨头店,都有各自的寻味之道:东明一条街上的鸡蛋灌饼,薛家牛肉面的老汤面,香到骨子里的环球炸鸡和双花一号肠,以及那满大街的烤豆皮儿……这些经过悠长岁月沉淀在本溪骨子里的味道,哪怕触碰文字,都会被立刻激活。

旧,是本溪的另一种味道。一位在外拼搏多年的本溪人这样写道:“我出生的时候什么样,多年后归来还是什么样。”本溪的万达广场,当地老百姓说是低配版;本溪的服装店,最新的款式总是慢大城市半拍;本溪的天桥,因为行人少,后来被拆了;本溪的二手车市场倒是颇为火爆,而有知情人却说,那是因为本溪率先放宽了二手车市场的政策。

慢和旧,一度刻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本溪也在群山的环抱中固守城池,任外界风起云涌,岿然不动。久而久之,这座城市的人们变得豁达乐观,随和安宁。你总会看到,每个公园的空地,都有广场舞的人群;每个火锅店烧烤摊儿,食客们在微醺之后各式指点江山;哪怕是KTV里,6瓶啤酒加果盘、坚果的百元套餐,依然歌声不断。

生活在本溪,不用去感受挤不上地铁的快节奏工作,也无须忍受高房价带来的房贷压力,只需安静地住下来,去呼吸这里舒缓的空气,去接触随和的人群。一瓶啤酒,一杯咖啡,抑或一盏清茶,聊着一天的经历,忆着辉煌的过去,不去想那么遥远的未来,只需感受这座小城带来的安宁与平静。

厂在林中,人在景中

从天空俯瞰本溪,一条铁路横贯东西,将本溪分成两个世界。北部是本钢集团厂区,高炉林立,货车穿行,一股子蒸汽朋克风。南部是居民生活区,山路起伏,公园错落,海拔657米的平顶山赫然而立,日夜凝望着这座城市。

这样的脉络,让钢铁立市的格局一览无余。本钢好,本溪便好;本钢发展迟缓,本溪必受牵绊。随着钢铁产业发展的起伏,当初直辖市、“本老五”的荣光渐渐褪去了色彩,曾经1吨钢铁的利润比不过1吨白菜的收益,也让本溪从顶峰直接成为如今的“五线城市”。

但骨子里,钢铁立市带来的刚毅基因从未沉睡。

鞍本重组是本溪走出的重要一步。早在2005年,鞍山钢铁集团和本溪钢铁集团宣布联合的消息便公布于众,直到2021年才完成正式重组,实现了资产、人员、管理、业务的全方位整合。

鞍钢、本钢处同一地域,属同一矿脉,面对相同市场,生产相近产品。重组后,双方按“战略引领+资源协同”原则,在更大产能规模中优化组合资源要素。据显示,鞍本重组后,新鞍钢集团粗钢年产能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位、世界第三位,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鞍本重组,彰示本溪开启了新时代的转型之路。但本溪钢铁行业的转型,并非止于产量,而是向更为高端绿色的方向挺进,其中本钢集团板材的转变可见一斑。2023年,本钢集团板材厂区花园式工厂国家3A级旅游景区揭牌运营。一座钢铁工厂,可以成为旅游景区,这对于过去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工厂是不可想象的。但本钢做到了,以此营造出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景象。

相较于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本溪自身也在逐渐卸下沉重的钢铁盔甲,向世人展现其柔美的身姿。

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是本溪转型最深厚的底气。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的本溪水洞,被誉为东北小黄山的关门山风景区,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桓仁五女山景区,是全国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至于枫叶、温泉、冰雪等若干景点,更是数不胜数。本溪人忽然发现,多年来自己居然坐拥金山。从“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到一举成为全省“唯二”拥有两个5A级景区的城市,苦练内功的本溪,开始打扫房间、精心装饰,迎接客人的到来。数据足以佐证。2023年,本溪市监测的9家文化和旅游企业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48.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4.6%,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2023年还创出近年来的新高。

一切变化都源于本溪市委市政府的谋篇布局。关于未来的发展,本溪同样运筹帷幄。随着2023年《本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实施方案》的出台,本溪早已规划好未来10年的旅游发展路线,也由此形成了以钢铁为主、文体旅等产业多核驱动发展的全新格局。

曾经的本溪,因钢铁工业长成粗壮汉子。如今岁月流转,洗尽烟尘才发现,秀美方是它的本色。正如本溪打造生态旅游的主题“让世界深呼吸”那般,本溪万千景象,百般风情,只待你屏住呼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