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竖屏时代的白日梦

作者:文|龙娲来源:当代工人

青春的情感游戏

CP就是配对的意思。CP与CP粉有点儿类似,通指喜欢给明星、网红配对的人和行为。配对与通常说的拉郎配既相同又不相同,CP粉的拉郎配特不靠谱,不仅可以时空穿越,还可以乱来,如让某个明星爱上一棵树等。当然,这不过是CP粉圈层的娱乐,真正目的是CP两位大明星。CP粉不是某个人,而是无数人。CP也不是随便嗑的,二人要“很搭”,要有视觉效应带来的般配感。

人从出生到死亡,性心理从未停止过活动。幼儿园老师都知晓,有些小女孩儿性心理发育比较早,具体表现就是幻想与某个小男孩儿有亲密接触。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心理不断发展,暗恋的幻想就会变成单恋的想象,单恋的同时会CP周围的人。倘若到了青春期依然没有真实的爱情,单恋就会变为追星,那是从想象到遐想的超越,可以不露声色地在别人的爱情中满足自己。

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喜欢某个明星没有错误,喜欢CP的人,只不过是心理尚停滞在青春期而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CP粉追的不是明星,而是自己心中的爱情。于是,关于爱情的金色梦想就会这样持续下去,并在不断的遐想中得到满足。

青春期的爱情不可言状,遥远的追星那么美丽,无人可挡。追星是公开承认的单恋,多年前,刘德华的一个女粉丝为了到香港参加见面会,不惜血本卖掉了家里的房子。而今,追星用不着那么大的成本,也没有“前辈”追星的那股子“执着”。追星变成了嗑CP,变成了娱乐爱情的游戏。这么说,CP粉可能不乐意,他们确实不是玩的心态,而是在做认真得不能再认真的事情。不过,这种认真是不稳定的,因为青春期的爱情是不稳定的,除非明星不做那种令CP粉不高兴的事情,否则,可别怪CP粉翻脸不认人。

既然是青春游戏,年龄就该限定在青春期。可在线上,不管CP粉实际年龄如何,虚拟的性心理年龄一定是青春的、等岁的。在CP粉中,90后占相当比例,许多大学生喜欢CP,却不喜欢恋爱,这是因为在青春期家长看护太严了,为了学习成绩,害怕早恋。这是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啊,殊不知,这导致了性心理成长的停滞。只有在青春期谈过,才会击碎对异性的幻想,否则,关于爱情的金色梦想就会持续,CP正好契合了这样的心理,嗑CP的惬意便不亚于谈恋爱了。据报道,在上海需要找伴侣的比例是1∶6,男的是1,女的是6。显然,在成长过程中,女孩儿获得的家庭保护更多。这些剩男剩女对情感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性需要。对谈恋爱的态度是宁缺毋滥,宁可去嗑他人的CP,也不在自己的现实中凑合。

总是在疗愈

用理想否定现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嗑CP不会让人感觉缺爱,似乎还很懂爱。明星CP外的故事是非常保密的,CP粉的预测、猜度不过是明星与粉丝共同参与的游戏。这种通盘玩耍,非常有现实感和存在感。值得一提的是,悄无声息的性心理活动,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生物性的一部分。成年后,与性心理相呼应的是性生理,那些女性本该在现实中进行的恋爱,却因为家长怕早恋而被格外保护而休止、丧失。而嗑CP无限复盘带来的愉悦感,比玩网络游戏更解渴。于是,CP粉越来越不想谈恋爱了,不仅因为遇见对的人越来越难,更因为不想谈恋爱的理由越来越多。

那些中老年CP粉,他们的能量源泉何在?性生理承载着繁衍责任,性心理是生命快乐的源泉。那些年岁已高的老年人,性生理能力几乎丧失,但性心理依然活跃,他们同样喜欢CP。CP能够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爱情类激素,这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正能量。我们常常误认为人到老年,花该谢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老到口齿不清的老头儿,会对年轻的保姆特别温存;那些有钱的老太太,会被帅小伙儿以买保健品、集资等名义将钱骗光……这些秘而不宣的因素就是性心理。性生理只有在繁殖期最活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性生理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弱。有些老年男人因为激素下降而导致抑郁,跟漂亮女人聊天后,症状会减轻不少。这就是爱情类激素的作用,而能够产生激素的途径很多,如看不见的场、视觉快感、受用的语言等。

年过六旬性心理会退化,这种退化是一点点发生的。人生有那么一个时间段,大学同学经常聚会,而后是高中同学,再后是初中、小学。同学为什么爱聚会,而且乐此不疲?因为心理退化到一个阶段时,对之前的经历特别有感觉。初恋、同桌之间的暧昧互动,埋怨过往的无知和遗憾,都是性心理活动使然。明星红不红,就看他能否戳到人的性心理。诸如长得有过去感、沧桑感的男明星,迎合了老年妇女的性心理;而年轻貌美的女明星,会迎合老年男性的性心理。这种无意识的逢迎,没有人说破,其实说破也没什么,因为是集体性的,不会难为情。

近几年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网红成为CP粉的另一选项。喜欢是购买的驱动力,许多人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主播打赏,根本不晓得这是在为性心理满足埋单。主播在直播间里把不同的人链接在一起,形成同温层,分享感觉,这个过程非常解压。

《孟子·告子上》说:“食色,性也。”性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只有性心理满足,没有性生理满足,人性就会出问题。CP隐藏着心理治疗的功能,心理治疗有许多技术和治疗方法,比如沙盘游戏,就是从摆放各种微缩玩具的架子上自由挑选玩具后,摆放在盛有细沙的沙盘里,创造出一些场景。那些玩具具有象征意义,CP中的主角犹如玩具,明星、网红具有象征意义,或是自己,或是爱的人。

除此之外,在心理治疗中,还有儿童时期的摆积木和复盘心理剧。通过音乐、绘画和游戏,体验或重新体验想法、情绪、梦境等,在剧情中发泄压抑的感情。CP同沙盘、摆积木和心理剧高度重合,不仅可以进行心理疗愈,还会带来游戏的快乐。

从横店到“竖店”

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物、山脉、河流、鬼神都可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玩具或道具,可以随意地穿越时空,跨越不可能的疆界。林黛玉与伏地魔、孙悟空与五指山、闰土与、唐僧与白龙马……CP粉使用文字、绘画、视频剪辑等手段,CP出各种作品,再加上精致的对口型配音和背景音乐,将CP粉的遐想表现到极致。CP对视的眼神、同框的造型等细节,足以以假乱真。

CP是创作,不仅有展示自我的快感,还有沉浸式的自我体验,呈现的是对自我的深度理解。众所周知,横店是中国影视作品生产基地,CP粉的手机不啻掌上横店,因是竖屏观看,被戏称为“竖店”。CP粉在竖店里驰骋,爱情类激素带来了美轮美奂的感觉,再造一出的含情脉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愫或是昙花一现,或是根本不存在,但在CP粉共鸣的那一刻,爱情类激素居然能实实在在地产生。CP制作十分精良,一不留神还以为是影视剧中的片段。CP的核心是人物配对,重点是行为和行为进程,首先是视觉层面的高度匹配,进而引发CP粉漫无边际的遐想。CP粉不仅是剪刀手,还是编剧、导演,将关于明星、网红的遐想变成了有板有眼的八卦。从横店到“竖店”,通过剪辑影像素材、无中生有的混剪,重新创作出以CP双方为主角的影像新故事。这种非文字创作在自媒体中非常流行,也非常有创意。

那些靠炒CP涨粉的明星、网红,总是刻意讨好CP粉,避免引起他们的不满。CP粉若生气,不仅会引来激烈的批评,甚至会变成反噬的力量。曾几何时,成龙已经结婚生子,不敢在粉丝面前承认,因为已有粉丝听了坊间信息而跳楼。现在的CP粉可没那么死心眼儿,他们翻脸是风,覆手是雨,想CP谁就CP谁,CP谁就是给谁捧场。明星、网红的背后团队,总会审时度势,不断地迎合CP粉,利用媒介技术让明星、网红与CP粉互动,让CP粉流连忘返。这也是一种炒作手段,能延长明星、网红的“花期”。

幻想、想象、遐想的过程贯穿了性心理活动,在心理剧、沙盘游戏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就是心理医生;而CP的操作与心理剧、沙盘游戏有高度的重合,背后的推手就是资本。资本通过顶层设计将心理医生的角色内嵌到嗑CP的规则中,虽然心理医生不在场,却产生了在场的效应。商业化塑造出虚拟的关系,任由CP粉遐想,遐想到一定程度,突然爆出现实中的配偶。这个时候,这些现实配偶该怎么办?这是另外一码事了。

这是典型的设局,这个局是青春期爱情的继续,整个过程会强化幻想、想象和遐想的感觉浓度,既是CP粉之间的高度共鸣,也是资本对CP粉的深邃理解,致使CP粉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小说和影视作品也常用这样的套路,资本不失时机地将套路变成以CP粉为主角的规则。规则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关键时刻推出一些与CP粉遐想相吻合的“路透”,操纵CP粉。比起“前辈”被言情小说、琼瑶电视剧折磨得死去活来,现在的CP粉大大升级,不仅是剧中人,还是编剧和导演。虽说资本运作与CP粉没有合约,前者却用规则实现了与CP粉的深度合作,嗑CP变成资本追逐流量的最佳噱头,也变成影视剧、小说的文化衍生品。曾几何时,影视剧、小说的文化衍生品是剧中的某个物件,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的戒指就创下文化衍生品的销售之最。之后,电影《哈利·波特》里的“周边”,又创下销售新高。有了自媒体后,观众演变成粉丝,粉丝的深度参与转移到线上。于是,CP成为不用付费、可以带来愉悦的新质文化衍生品。在资本的驱动下,娱乐产业不失时机地对症下药,运用炒CP、剪辑CP等方式,产出符合CP粉审美的CP组合,使CP粉的虚拟遐想走进现实,以此收割流量。

资本助力CP,设计的规则就是亲密关系过度遐想的阐述与拼凑,这种内容的生产与再生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CP粉的掌控欲,也在CP粉与偶像之间建立了隐形规则。明星、网红是制造的,娱乐产业和直播业的造星流程越来越熟练,离不开CP的推波助澜。比起单纯的追星,嗑CP是资本操纵下的微创作,无论是打榜签到、投票、修图,还是写同人小说、剪辑视频,都使CP粉变成了传播者。炒CP是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嗑CP是最新的消费符号。CP粉对符号消费浑然不知,却乐在其中。在自媒体语境下,这种全新的文化消费模式有不断蔓延之势,CP粉正在把情绪按钮交给一个个或爽或美、或或悲的白日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