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万里长城“野”西沟

作者:文  蔡宝鑫  郜华天来源:当代工人

西沟长城被称为最美“野”长城。

云雾缭绕的西沟长城。

30余年穿山越岭记录西沟长城的刁鹏柱。

西沟长城墙体修复工作得以顺利完成,靠的是背砖人负重前行。

刁鹏柱把一生献给了摄影艺术,准确地说是献给了长城。40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他第一次结识长城。10多年前的一个决定,让他终身守护长城。远离都市,刁鹏柱说自己从未后悔,只因他镜头下的长城,春季山花烂漫,夏季云海汹涌,秋季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绝美,真美。

叶德岐,自打1981年复员回乡,就没再离开过这座辽冀边界上的小村庄。他在西沟长城脚下住了60多年,一天最多的时候要爬3次长城。每一条通往长城的路,甚至长城上的每一块砖,他都再熟悉不过。

他们因西沟长城而相识,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西沟长城,让名不见经传的绥中县西沟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成为辽宁省著名的旅游景区、辽宁省旅游十佳文化遗产地,还让大山沟通了公路,村屯里立起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家连通了网络,有的人成了网红……

诗,远方,四季

1955年7月,刁鹏柱出生在锦州市一个贫困工人家庭。青年时期的他体弱多病,曾经在家待业3年,这段时间刁鹏柱是在市图书馆度过的,开馆去,闭馆归。他曾戏称,去图书馆仿佛成了他的工作。直至现在,刁鹏柱仍认为,他所有的知识和文化修养,都源于那3年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追求。

刁鹏柱与长城结缘,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全国开展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大型活动,刁鹏柱响应号召,随摄影培训班到长城采风,并来到绥中县,参加了九门口长城的修复工程。他不仅把汗水留在了那里,也把工资都捐给了当时亟须修复的长城。

“我被眼前壮观、凄美的长城惊呆了。没想到,锦州还有这么壮美的长城。”回到家后,刁鹏柱的脑海里总是浮动着长城的影子,“那种苍老和雄伟中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喜爱摄影的他,自然而然把长城作为自己重要的拍摄题材。

多年后,刁鹏柱查阅资料才知道,他当时看到的长城向东连接的是起于丹东虎山的明长城,向南连接的是起于老龙头的山海关长城,向西北连接的是绵延万里的北京至嘉峪关长城。这也使锦州长城更为壮观:站在峰顶敌楼,举目眺望,中国三大长城在此聚首,似三条巨龙腾飞,让人震撼。

从第一眼起,长城便成了刁鹏柱的“诗与远方”。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就骑着自行车奔向长城,寻找灵感,拍摄图片。后来,他的足迹遍及辽西所有的长城。有一次,他来到位于辽宁河北交界的锥子山长城。锥子山长城蜿蜒于燕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上,山顶有一个圆形主峰,上锐下丰,形如锥子,十分险峻。

“站到锥子山上,可以看到两道长城系统,左手是镇长城,右手是辽东镇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三条长城齐聚锥子山,呈现丁字形状,是万里长城中的一大奇观。”刁鹏柱介绍说。这里的长城又因形式多样,独具特色,被专家誉为“长城博物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种独特的胜景在祖国万里长城中是绝无仅有的,是辽宁长城的精华,也是鲜为人知的长城遗珠。锥子山长城共分为7段,其中最精彩的景点有3段,即锥子山主峰段、西沟段、小河口段。锥子山长城景点各具特色,将原汁原味的原始状态延续至今,被游客誉为“中国最美野长城”。

白天,坐在神圣雄伟的长城上,四野空旷,视野开阔。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走在长城上,可以用心与建造出人类奇迹的先祖对话。这让在困顿中思考人生的刁鹏柱,看到了长城的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也看到了其外形之下的柔性与温婉。他从中悟出了隐忍、坚毅、豁达和包容,“这是长城告诉我的生活态度。”长城,就这样渐渐地让刁鹏柱打开心结,将豁然开朗的他带向远方。

在寂静怡人的春夜,在炎热难耐的夏日,在红透群山的秋天,在瑞雪覆盖山峦的冬季,刁鹏柱都走在长城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顶风冒雪,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心中那份执着的梦想,成就与长城的那份千古情缘。

刁鹏柱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全国乃至世界知道了隐藏在大山中的辽宁野长城。他还用手中的相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广揽影友,创办了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创作基地、锦州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等,通过各种媒体和载体将鲜为人知的辽宁野长城推向更远。

2007年,我国启动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刁鹏柱积极协助省市县文物部门工作,在《辽宁长城》《绥中长城志》这样的珍贵典籍中,他作为第一摄影师为长城留下了珍贵影像。

刁鹏柱拍长城,爱长城。他将保护长城作为自己的职责和追求,以己力、不计代价,精心地呵护着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墙台和城楼。2016年8月,刁鹏柱受邀参与绥中县申办长城国家森林公园工作。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遍绥中县的山山水水,搜集拍摄珍贵野生动植物标本,并做出了大型资料画册。图片中的长城,有常人赞叹的雄奇壮阔、气势磅礴,更有鲜为人知的柔婉灵动。刁鹏柱让这个千百年来的人间奇迹,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最终,辽宁绥中长城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长城搭子”建桃源

30年来,刁鹏柱数万次行走在长城上。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了创作的冲动,就拿起相机钻进莽莽群山,去搜索因长城而成就的人间美景。“我拼命地记录,是因为我担心它们经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淋,会最终消失。”于是刁鹏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定居长城脚下的西沟村,记录这个不为人知的“最美野长城”的点滴变化。

在西沟村,刁鹏柱结识了同样热爱长城的叶德岐,他喜欢喊他“老叶”。

2007年,随着西沟长城被摄影爱好者知晓,进入村子拍摄西沟长城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十几人,有的甚至在村里租房子住,一拍就是几个月。我从小在长城边长大,没想到小时候认为不起眼的砖墙,现在能吸引这么多游客;祖祖辈辈拼命都想要逃离的西沟村,竟然成了城里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也是在这年,老叶和志同道合的刁鹏柱成了形影不离的“长城搭子”。在刁鹏柱的建议下,老叶贷款买下村中废弃的小学校舍,在西沟长城脚下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还给农家乐起了一个寄寓希望的名字:“长城第一家”。

把客人送到长城脚下回到客栈,老叶还是闲不下来,打扫院落、准备早饭、开车到乡里买菜……春季来临,为做好迎接客流高峰的准备,还特意把女儿从沈阳叫来帮忙。“最忙的时候那不得从村里再雇几个人帮忙咋的,要不客人等不及就跑了。”老叶抬头说道,伴着爽朗的笑声。老叶的笑声很有感染力,客人都喜欢跟他唠嗑儿,听他讲先人跟随戚继光镇守长城的故事,还有长城之巅美不胜收的四季风景。从当初的两间房发展到现在的50多间,最多可同时接待120人食宿,老叶把长城脚下的农家乐越办越“大扯”。

“后来,西沟长城的名声越传越开,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了,我就往其他村民家领,慢慢地他们也跟我一起干起了旅游生意。”在老叶的带动下,沉睡的长城资源被激活,成为一道致富的风景,村里先后建起了近20家农家乐,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更大的改变悄然而至。因为背靠长城,2014年西沟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从那一年起,乡里规划发展全域旅游,通往长城脚下的柏油路越修越宽,一座座农家乐朴实静美,充满韵味的山乡风景吸引着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为这个在长城脚下蛰伏了数百年的传统村落带来无限生机。

在长城上看完日出的客人返回客栈,临走时总会请求老叶带路去购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有了游客,本地经济跟着“活”了起来,一些贫困户也借助古长城吃上了“旅游饭”。靠卖“骆家小烧”一年增收10多万元,村民老骆今年终于搬出了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投资40多万元的“前店后厂”拔地而起;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殿山养了40多年蜜蜂,但从来没想过靠卖蜂蜜摘掉贫困的帽子,最近几年他家的荆条总是卖断货,一年稳定收入数万元;在东戴河打工多年的叶德武两口子回村开起了特产超市,靠卖榛子、杏仁、蘑等土特产,一年纯收入七八万元……

“过去西沟村的笨鸡蛋要翻过山岭拿到河北去叫卖,现在就在本村12元一斤都不够卖,旅游旺季时老叶还得经常去外村收鸡蛋。这些变化都是‘长城经济’带来的。”自打两年前来到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常春更加卖力地向外“吆喝”古长城。今年他又开通了抖音、快手等直播账号,开启了新的推介模式。“西沟村人爱长城,也像保护亲人一样保护着长城。长城是西沟村人的根,也是西沟村人走向新生活的希望。”

傍晚,老叶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看着每家农家乐都升起了炊烟,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守着长城,自己富了,还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里美了。” 老叶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拍了拍身边刁鹏柱的肩膀,“老刁,我们的长城不会消失了,我说的。” 

为了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乐,村民们在客房里贴满了亲手制作的窗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