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宪
抚顺矿业集团东露天矿机务二队1545包机组司旗工。
初春的阳光散落在东岗隧道口,顺着风的方向,直吹至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司旗工。他正拎着早餐,顺着东岗工作区的铁楼梯向下走。从值班表可以确定,他的名字是李德宪。
在隧道口等了快30分钟后,李德宪开始交接工作。他先围着机车一列列检查,摸摸闸瓦、看看气缸,再俯下身去检查机车底部的状况。一个多小时里,没有一丝闲暇。如果遇到雪天,钢铁脆,机车容易出现问题,检查要更认真仔细。这样的巡检,一个白班要转上3圈,夜班至少转4圈。
“装车了!”李德宪选了一个恰当的位置站好,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盒,一刻都不敢含糊。就在第二个车盒快要装满时,只听“哐当”一声,一个大块儿掉落下来。他立即将手中的红旗连续下压,机车司机看到后立刻鸣笛,电镐随即也停止了作业。10分钟后,脱落块儿被清理干净。电铲和电机车司机在看到李德宪手中的绿旗连续挥动几下后,又重新开始作业。
这是李德宪工作的写照,也是他35年来最平实的日常。在东露天矿机务段,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一成不变:标准的体型,整洁的工装,温和的笑容。不过,了解他的人会说:“李德宪经常会有变化。他有时话长,有时话短,有时又沉默。”而他的优秀,正在这话长与话短之间。
底气、硬气
初到机务段,看着眼前偌大的电机车,李德宪心里有些打鼓,自己在技校学的那些理论知识能不能派上用场不说,上手实际操作的经验根本就没有。细心的师傅发现李德宪情绪低落,便带着他跟车作业,熟悉车辆部件,了解车辆结构,手把手教他如何操作。偶尔电机车出现小故障,师傅会直接上手处理掉。每次看着师傅像变魔术般把故障给解决掉,李德宪也总想伸把手试试,即便弄得浑身脏兮兮也毫不在意。
后来李德宪才知道,维修并不是司旗工的职责。作为司旗工,只需要确保装车平整、安全,随时检查发现机车的故障,并及时报修。可师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小毛病也要等到检修人员来处理,那得多耽误时间啊,有那工夫,咱多拉稳跑为矿山创效益该多好!”这番话,李德宪一直记在心里。干起活儿来,他也比别的新人更卖力更用心。师傅喜欢这个动手能力强的徒弟,时不时就给他机会锻炼一下。李德宪也了解师傅的良苦用心,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再苦也不怕,再难也要学,学就要学出个样儿来,做一名优秀的司旗工!”
正式上岗后,李德宪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会处理和解决问题。为此,李德宪从不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午休时,他琢磨;下班了,他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找师傅、队长问个遍,直到真正学透了为止……
日积月累,李德宪和电机车的感情越来越深,那些触摸起来硬邦邦的车体、转向架、制动传动装置、弹簧吊装置、连接器、通风冷却系统,也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自己也成了技术大拿,每到关键时刻,都会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更会坚定地说上一句:“让我来!”
2023年12月20日,抚顺遭遇寒潮,最低气温降至-28℃。这一天,李德宪值夜班。
晚上10时30分,当机车行驶到正负零折返线时,大灯突然熄灭,周围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行驶,显然不切实际;但如果停车等待救援,就会影响生产。这时,李德宪的劲头来了,他二话没说,立即拿起试验灯进行排查,比往日还要细心,还要用心,哪怕吹过的寒风刀子般划过他的脸,他也没有后退分毫。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李德宪认为问题的根源应该出在大灯线的接地上。经过细致排查,他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很快找到了故障点。李德宪麻利地做绝缘处置,再换好保险丝,仅仅7分钟,大灯就再次亮起。“等待救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生产是肯定赶不上了。如果没有李师傅,那天的损失难以估量。”回想起这件事,当班司机依然对他充满感激。
今年3月,在143翻车线翻车过程中,李德宪发现机车第六辆制动缸管折、第七辆制动梁支柱裂损。维修人员卸下制动缸管后,看见制动缸丝扣折在缸内,普通的工具根本无法伸到狭小的空间里。正当维修人员准备大动干戈时,李德宪说了一句:“先别动,
让我试试。”只见他用瓦千子折了个弯,将折断的丝扣从里侧卡住,再慢慢旋转,试着一点一点地把丝扣卸了下来。
李德宪把卸下的丝扣递到维修人员手中,大家都用惊喜的目光看着他,连声叫好:“李师傅,您这是又教了我们一招啊!”“真是太厉害了,咱怎么就想不到呢?”李德宪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
李德宪发现螺丝有松动迹象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加固维修。
“碎嘴”师傅
“司旗工很重要,相当于司机的另一双眼睛,只要机车在运行,片刻都不能溜号”“司旗工绝不是挥挥手中的红绿旗那么简单,关乎安全的事儿,须臾不能放松”“司旗工要细心,更要有责任心。大到整个车辆,小到一个螺丝,关键时刻还要能自检自修”……每当谈起这些,李德宪的话就停不下来了。因为这是他最钟爱的电机车,是他最热爱的事业。他这一路即便尝尽了酸甜苦辣,细细品味时,也全都变成了甜。
在机务段,谁都知道李德宪是带徒弟的高手,无论问题有多难,无论情况有多急,也无论是谁遇到了难题,他都会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他还总结出了带徒的“十六字真言”,即我讲你听,你讲我问,我做你看,你做我查。
比起单方面的知识输出,李德宪更多的是在工作中边干边教。与徒弟说到列车上的三通阀,他就带着徒弟去看三通阀,讲解其作用原理。对于一些不方便拆卸的大型部件,他就通过画草图来讲解原理。讲解过后,还会不定期地提问、考核,哪个不过关就记录下来,下次继续提问。徒弟们都说,一讲到技术,李德宪就像个碎嘴“婆婆”,“唠叨”个不停。他还给这种方法取了名字——“强化记忆”。李德宪说:“今天多问问他‘为什么’,明天他就会少些‘怎么办’。”
带徒弟,李德宪的招法很多,除去“唠叨”,严厉也是法宝之一。在教授旗语动作时,他要求徒弟的动作必须准确到位,稍有差错,徒弟就会遭到批评。只要他的语调有了变化,徒弟就知道师傅要动气了,大气儿都不敢出一下,随即乖乖地按规矩操作起来。就算徒弟有了抵触情绪,他也不会松口:“差不多就是差太多,曾经就有司旗工因为旗语动作不规范,导致司机误判而发生生产事故。类似的事,我绝不会允许在你们身上发生。”
在工作细节上,李德宪对徒弟也下足了功夫。他把自身的经验教训一一做好总结并传授。像是许多人不在意的翻车后车箱不定位问题,在李德宪看来,这虽然算不上大故障,但很多工友都不会正确处理,很容易影响生产效率。还有冬季最常遇到三通阀作用不良,如果在初冬向三通阀内注入少量防冻润滑油,就不会发生三通阀作用不良故障。他将这些经验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再打印出来,让徒弟传阅、学习。而他就站在一旁,随时准备回答徒弟的疑问。
沉默是深情
一轮明月缓缓浮游,几乎看不出它在移动。它把亮光倾泻在铁轨上、机车旁,洒向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矿坑两侧,四周沉静而醉人。
这一天,临上班时,李德宪赶去看望病中的父亲。父亲拉着他手,久久不肯松开。那一瞬间,他真想打电话给队长请一天假,好好地陪陪父亲。可转念一想,队里人手紧缺,自己要是请假,队里更是没了主力,会给生产添不少麻烦。就在他反复思量、拿不准主意的时候,老父亲拍拍他的手,轻声说道:“儿子,去上班吧,我没事儿。”
李德宪的鼻子有些发酸,勉强挤出笑脸和父亲挥手告别。那一刻,他还不知道,这一别,就是永远。
这个夜班,李德宪觉得特别漫长,似乎怎么盼也盼不到天亮。待到月落日升,妻子的电话也打了过来:“德宪,快回来吧,爸可能……”话还没有说完,妻子已泣不成声。李德宪心里着了火一般,可那个时候,他正在油厂富矿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下山都很难,怎么可能立刻赶到家里呢?
那个瞬间,李德宪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心急如焚。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急是没有用的,无论是领导派人来接替他,还是等到机车下山,都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他没有别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老父亲能够等着他,让他再看上一眼,再拍拍他的手。
这终究成了一个奢望。两个多小时后,李德宪跌跌撞撞地赶到了家,父亲早已闭上了双眼。他失声痛哭,心被掏空了一般,那份苦,那份痛,无法言说。第二天,他同往常一般,值班仔细认真,只是比平时话更少了一些。李德宪知道,千言万语换不回父亲,生者要带着逝者的希望继续走下去。他的沉默,是他的一片深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带走李德宪的许多东西,却未曾带走他的忠诚。35年来,他对工作的热情、对岗位的热爱丝毫未减。聊起李德宪,公司里的人都赞不绝口:“李师傅技术过硬,不仅自己优秀,更让机务二队司旗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练出了一支能吃苦、不怕累的队伍。”
面对他人的夸奖,李德宪并不否定自己的优秀:“优秀的内涵很广,我的优秀或许更为朴实吧。我只想把最平凡的事情做持久,把简单的过程做完美,尽好作为一个工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