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初期,4位教授在20平方米的房间内谋划未来的翻译市场。
博士下海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国人重启世界视角。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一时间翻译行业成为热门,即便当年有开出单字收费的翻译天价,依然人才难寻,于是机器翻译来到前台。
早在1973年,姚天顺教授和王宝库教授就成立了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起步初期,在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1992年,师从姚天顺教授的朱靖波,开始接触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研究。经过12年的研究、挖掘,朱靖波从恩师手中接过实验室掌门人的衣钵。姚教授对他说:“我做了一辈子机器翻译,你做什么都行,千万别把它给扔了。”带着这份嘱托,他开始了硕士毕业后与机器翻译相关的第二次创业。他还记得硕士毕业一年后,从沈阳市三好街狭小的出租屋内自己搬着桌子离开的那一天。也是那一天,他决定回到东北大学攻读博士。
距离那一天转眼已过8年,拿到接力棒的朱靖波希望能得到一些不同的结果。但事与愿违,技术和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他无力改变市场,第二次仍以失败收场。
“浙江人都是天生的商人,在实验室里,我也一直坚持技术的可用性研究,希望让科研成果落地,实现全球语言无障碍交流,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朱靖波坦言,哪怕前两次创业都失败了,他仍坚持自己的理念,仍记得老师的嘱托。于他而言,下一次的创业一直都在眼前,只差一个全新的契机。当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生肖桐从日本学成归来后,他意识到,契机就是现在。
这次创业与多年前一腔热血带来的冲动不同,经历过失败的朱靖波不再追求快速落地的结果,他知道,一切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考验。在2009年的机器翻译比赛——CWMT评测上,朱靖波带领团队取得了汉英新闻翻译系统第二名的成绩,仅以微小的差距落后于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这次评测大会上,朱靖波注意到,绝大多数参赛单位都在使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Moses开源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做优化,但是系统并没有针对以中文为核心的翻译任务进行调优,造成许多参赛单位的比赛结果并不理想。据此,他正式宣布,要开发自己的开源机器翻译系统。他将这个暂未出世的系统命名为NiuTrans,Niu代表东北大学(NEU)、新(new)和老黄牛精神(牛)三重含义,Trans则是translation的缩写,两个部分合起来,代表他的实验室团队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努力耕耘,打造出最牛的机器翻译软件。NiuTrans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小牛翻译的前身。
2011年,一个个日夜交替后,NiuTrans正式发布第一个开源版本,团队把包括短语、层次短语、树到串、串到树、树到树的五个模型都集成到NiuTrans系统中,形成了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前景一片大好。但朱靖波知道,NiuTrans的发展绝对不止于此,这个成果必须找到新的载体落地。
没错,朱靖波决定正式开始第三次创业。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人员的选择也很重要,只有他自己肯定不行,还有选址、购置设备……带着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对重新创业的担忧,他在春节回到了浙江老家。饭桌上,他想对3个老同学倾诉多年的忧愁。没等朱靖波开口,3人抢先发言,询问朱靖波有没有什么投资方向。朱靖波的抱怨停在嘴边,不停拍着他们的背,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觉是上天眷顾了苦苦坚持的自己。拿到200万元投资款,一扫阴霾的朱靖波找到学生肖桐,找到实验室的同事张春良,又找到前两次一同创业的伙伴。4位高精尖人才,组成了最初的小牛翻译。
斗室雄心
没人能想到,在沈阳信息产业大厦一个小小的会议室内,曾有4位教授为不可知的明天而倾尽全力。小牛翻译刚刚起步时,4个人挤在20平方米的房间里,对着一块白板讨论寻找市场的办法。
作为常常泡在实验室的学者,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的强项,甚至可以说是劣势。执迷于技术的4人,谈及理论可以说上一整天,一旦面对客户或投资商,却常常集体失语。再加上机器翻译译文质量和准确性尚未达到产业化需求,因此小牛翻译只能成为市场的备选,对于逐利的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无论是教授自身的原因,还是技术应用的效果,都无力推动小牛翻译向前。第一年,公司颗粒无收;第二年,也仅有10万元营收。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攒下200万元,或许需要超过30年时间。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技术开发公司,支撑不过两年。“不甘心,我们都很不甘心。”无法接受如此结果的4人,争抢着向公司投入自己的工资。工资不够了,就贷款支撑公司运行。尽管进程艰难,小牛翻译也坚持对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保持原价提供机器翻译服务。“他们放弃了众多大厂选择了我们,此时涨价,反而脱离了本心。”肖桐说。
业绩上的实际进展虽然不明显,但小牛翻译与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机器翻译技术水平有口皆碑,许多公司仍在观望其发展,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或许是这份孤勇般的坚持感动上天,或许是技术的优势在市场占一席之地,2015年底,几乎已无力支撑的小牛翻译迎来了一笔来自科大讯飞的注资,重获生机。
朱靖波还记得,时任科大讯飞研究院副院长胡国平和轮值总裁胡郁在微信上问候他:“缺钱不?”看到消息时,他悬着的心放下了。其实在创办小牛翻译的这几年,他总是问自己:这一次是不是又冲动了?是不是又做错了?老同事、学生,大家的努力他都看在眼里,但结果总是令他心生愧疚。可他内心的那份执着让他无法回头,老师的嘱托让他无法止步。这条消息,仿佛给他坚持的答卷上写了分数,尽管不是满分,但他知道自己合格了。
很快,科大讯飞的500万元注资让朱靖波和团队得以解困,投委会的评估令他哭笑不得:“这家公司没有商业投资价值,但具有战略技术储备价值,如果倒闭了比较可惜。”这番话让朱靖波和团队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时代的飞速发展,让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产业进入主流,快速处理多语种语言信息成为这条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想要继续生存,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二代技术远远不够,被认为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的机器翻译必须找到新的落脚点。
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学者提出第三代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肖桐介绍:“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技术到产业化还有8到10年的路要走,我们知道谷歌、微软都在研究,必须破釜沉舟拼一把。”短短几周,小牛翻译把所有内部研发项目砍掉,专注做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研究。次年10月,小牛翻译成功推出依托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服务,成为业内最早推出此类产品的公司,市场也迎来大爆发。
历经潮起潮落的小牛翻译娴熟地驰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举拿下科技部科技冬奥项目,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多语种机器翻译技术支撑。如今,曾经20平方米的会议室变成了两层现代化办公楼,肖桐则成为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第三代掌门人。接力仍在继续。谈起下一段跑道,肖桐说:“我们的终点始终清晰而明确,就是要实现全球语言无障碍交流。和老师一样,坚持是因为情怀和梦想,不管怎么跑,我们都在一条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