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车水马龙的西塔街景。
来西塔,不少人是奔着“西塔大冷”去的。他们固执地不把那个“面”字带出来,仿佛说全了便不是真粉丝了。吃过了心满意足的一餐,再去逛一逛“韩百”,到朝鲜族书店翻一翻书,感受时光流逝的沉静和安稳。在“韩百”西侧,还有一条窄窄的街——西塔特色街,铺陈着朝鲜族美食的浓烈色彩。或许是白山黑水给了朝鲜族人对抗寒冷的智慧和力道,从颜色到规模,无一不用其极,带着一种凡事拼尽全力的狠劲儿。
这条短街里沉淀的故事,也像五颜六色的食材和食物,艳红的辣椒,翠绿的萝卜,豆黄的打糕,黑紫的米肠,不青不绿的干白菜……只等一锅沸汤咕嘟嘟冒泡地熬煮。
西塔大部分店都是24小时营业,成了年轻人吃夜宵的好去处。
桔梗花与金达莱
西塔之所以成为朝鲜族聚集区,要从日俄战争说起。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在取得胜利后,开始全面实施侵吞沈阳的行动。为在沈阳兴修巩固势力的设施,日本从其殖民地朝鲜半岛强行征召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朝鲜族人的居住场所,一部分被安置在西塔附近。朝鲜虽然最终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但这些朝鲜族人并没有离去,而是选择留在西塔,将这片土地视作自己的家园。他们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在这儿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朝鲜族聚居区。
今年近60岁的金善美,已经在西塔生活了近50年。金善美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75年,经济贫困迫使金善美的父母做出了离乡谋生的艰难决定。于是,10岁的金善美随着家人一同踏上了前往沈阳的旅途。“我舅舅家在沈阳,所以我很小就听说过沈阳有个朝鲜族聚居区。对我来说,沈阳既陌生又熟悉。”金善美说。这一走就是50年,她再也没有回过延边,故乡在她的印象中只剩下漫山遍野的紫色桔梗花。
12年后,金善美在西塔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她和同住在这里的一个朝鲜族小伙儿结了婚,并在当时的朝鲜族百货大楼里承租下一处摊位,开了一家朝鲜族刺绣店,售卖绣有各种颜色和花纹图案的布料,以及用这些布料制成的礼服、鞋袜、枕头、挂毯等生活用品。
在那个还以蓝灰黑作为着装主色调的年代,五彩斑斓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刺绣,不出意外地火了。金善美的摊位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热门去处:“哪怕不买只看看,也是对视觉的满足。”每天坐在摊位前,用针和彩线上下穿织的金善美常常忙得吃不上饭,心里却格外幸福。
1992年9月,金善美发现,来买刺绣的韩国人突然多了起来。“因为朝鲜语和韩语是有区别的,所以顾客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来自哪里。”金善美回忆。后来她才知道,那年中韩两国建交,大量韩国企业入驻沈阳,来西塔逛街吃饭的韩国商人、职员和技术人员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有需求就有市场,彼时西塔地区的主干道延边街上逐渐开设了一些酒家、饭店和洗浴中心。随着时间推移,仅为三级马路的延边街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韩国客人,于是延边街西侧的西塔街被沈阳市政府选为特色街道而进行了改造。与此同时,沈阳市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在西塔街投资的企业巨大倾斜,西塔街因此迅速发展。
金善美记得,西塔街上第一家开业的饭店名为“新罗城”,是由韩国商人投资兴办的。“每次路过新罗城,我都会跟老公开玩笑说,等我再多做10个刺绣,也请你来这儿吃一顿。”随后的几年,有几百家韩国企业陆续入驻,这里逐渐繁华起来。对于西塔来说,1998年是标志性的一年,因为从那一年起,商业街上的牌匾上开始使用朝鲜族文字,整个街区的民族特色变得更浓了。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塔地区已聚居了8000多名朝鲜族居民,西塔街也成为仅次于美国韩国街的世界第二大朝鲜族风情街。夜幕降临时,西塔街灯光璀璨,较之韩国首尔的明洞步行街也不遑多让。
就在今年,金善美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现在眼睛有些花了,做起刺绣越来越困难。孩子们在浑南买了新房叫我搬过去,但我离不开这里。”金善美最舍不得春天的西塔,每年春天,西塔街的最南头都会出现卖干枝的人。所谓干枝,就是用细绳扎好的一把把金达莱枝。“我买回家只需要把它们插到水里,过不了几天,枝头上就会迅速地开出一朵朵紫色或黄色的金达莱花。这便是朝鲜族的春天来了。”金善美说。
在西塔,朝鲜族酱菜是本地人和游客购买的头号特色食品。
老太传奇
如今的西塔不仅是朝鲜族聚集地,更承载了历史与现实。
“美里”是西塔街主街上一家朝鲜族特色烤串店,店老板姓贾,今年不到40岁。他曾在延边工作很多年,也很喜欢研究美食。“‘美里’在朝鲜族文化中是美丽小村庄的意思,我希望能把最纯朴、最完整的朝鲜族村庄‘搬’到这里,让所有来吃饭的人都感受到真正的朝鲜族文化。”
店长周伟在“美里”干10多年了,每天凌晨3点才下班的他,最熟悉西塔的夜晚。“最开始,很多店铺在晚上10点左右就下班了。但是慢慢地,几乎所有饭店一到夜晚生意就特别好,很多客人闭店时都不愿离开,大家就把打烊时间一拖再拖,甚至还有很多24小时营业的。”周伟说,每天晚上的西塔地区,永远是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尤其是到了晚上10点之后,会有很多食客走进店里,吃顿烤串作为夜宵。吃一大口串儿,再喝一大杯正宗的米酒,这样的夜晚,吃得过瘾,喝得尽兴。
提到西塔美食,人们绕不过烤肉,也绕不过烤肉界传奇——西塔老太太。美食纪录片《夜宵江湖》里就有西塔老太太的故事。沈阳人付加俊至今提起还是满眼的眷恋:“这牌子沈阳本地人都知道,小时候父亲就带我来吃过,一晃就是20多年。”
西塔老太太名叫李莲花,是家住吉林省梅河口市的朝鲜族人。1997年,李莲花的儿女来沈阳工作,李莲花也随着他们来到了沈阳。在沈阳待了没多久,闲不住的李莲花想干点儿什么补贴家用。于是,曾经在烤肉店工作过的她就背着家里人在朝鲜族中学(今沈阳市朝鲜族第六中学)门口卖起了烤串。
这一卖就是20年。20年间,西塔劳务市场、牡丹馆、中韩摄影照相馆、西塔停车场门口都出现过李莲花忙碌到深夜的身影。2007年,响应沈阳市政府“退路进店”的号召,李莲花用多年来的积蓄和合伙人一起盘下了一处店面,也就是现在的西塔老太太串店旗舰店。后来,她又开了一家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
付加俊的父母从谈恋爱到他出生,再到现在,都爱吃李莲花家的烤肉和烤串。“好像已经变成我们的家族文化了,亲戚朋友来了,第一顿饭就要带他们吃西塔老太太。”付加俊笑着说。几年前,他机缘巧合和李莲花有了交流,讨论能不能把“这个味儿”传播出去。就这样,西塔老太太带着火炉与香气穿越整个中国,霸占了各地的美食排行榜:“上海烤肉榜单第一”“北京烤肉榜单第一”“深圳烤肉榜单第一”……如今,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全国门店已经突破200家。
至此,草蛇灰线也伏脉至千里。2023年5月,沈阳成为文旅网红城市,而西塔自是必去景点之一。在分店里品味过美食的游客,还想去总店尝尝。不论是滋滋作响的烤肉,还是带着冰碴儿的冷面,抑或是深夜里冒着热气的一碗脊骨汤、香气扑鼻的炸串……在这里都能寻到,而更好的西塔也带着它悠久厚重的历史,正在翻开崭新的篇章。
“吃完烤肉,别忘了配点儿冰糖草莓。”付加俊补充道。冰糖草莓冰冷脆甜的味道,让食客的味蕾在一片片热腾腾的烤肉之间小憩。就像西塔旧时某年深冬夜,街头旅人裹紧大衣行色匆匆,此时,照过来一束暖红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