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发轫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40年的高歌猛进和浮沉冷暖,实践者、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一切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辽宁作为国家工业聚集之地,更能感受到民营经济与这里彼此相遇相融,呈现出极具张力的独特爆发。
当主人翁精神遇上企业家精神,当大局意识遇上社会责任,当品牌战略遇上大国工匠,都在努力寻找自身真正的价值和辨识度——这是辽宁与辽宁民营经济共同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其被概括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
大局上定向,政策上支持,党和国家为民营经济谋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越走越稳。在辽宁,跨越山海,一片滋育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土正热浪滚烫。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要素,除了土地、资本、技术,在数字社会,还要纳入个人才能和文化特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齿轮,正在悄无声息地运动,这一运动的终点,将是对辽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热切呼唤。
辽宁民营经济生长于国有经济的厚土,辽宁民营企业家很多曾是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产业工人应有的气度、格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魄,是辽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归属,也是大时代刻下的深深烙印。“一过山海关,投资天地宽。”2023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上,一位辽宁民营企业家道出了真情实感——辽宁,这块曾经缔造众多共和国第一的热土,曾经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的省份,如今用同样的胸怀和气度,去拥抱民营经济的成长。
时下,辽宁正迎来全面振兴的大好时机。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辽宁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2022年12月,辽宁全省上下全面启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辽宁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了。
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东北振兴蓄势待发”。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东北振兴谱新篇”。这样的强劲势头,让每一位辽宁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信心,是实打实干出来的,是一滴滴汗水奋斗出来的。其中,有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有民营经济休戚与共的协同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辽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数量在持续增长,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民营潜在“独角兽”在高位增长,民营企业在辽宁的迅猛发展正在证明,民营资本跨越山海而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本刊编辑部
与时代共鸣的响指
文|王雷
2024年1月27日,以“同心同行,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4共促(辽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沈阳成功举行。
突围,两个全国第一
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早在一年前的同一天,在沈阳市政府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沈阳防爆器械厂等三家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被发出黄牌警告:限期一年整顿,若逾期无力复苏,将正式宣告破产。没有人能相信,国企会倒下。
改革存于破立之间。“铁饭碗”被打碎的同时,辽宁民营经济获得萌生的土壤。
原沈阳防爆器械厂厂长石永阶,在防爆器械破产后,借了1400元开了一家开关厂,自己当老板。他赚到了钱又开了一家豆腐馆,而后又开了一家小饭店,经营颇为顺利。后来他接受央视采访时,道出经营之道:“工厂要倒闭了,破产了,从一个人来说,你思想上不能倒闭。有了这种思想,在生活上都问题不大,干啥都能干起来。”
时代的帷幕被拉开一道缝隙,开始向世人展示精彩,很多人恍然:这世界不止一个规则,民企亦有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经历了从“禁止”到“允许”、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意识形态分析经济问题、按所有制性质区别对待经济主体的陈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大连人姜维的经历便足以证明。
1980年,姜维转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市文化局,同姜维一样等待文化局安排岗位的还有400多名回城人员,工作在等待中遥遥无期。姜维一连在家里等了8个月,他疑惑:国家是不是把我给忘了?姜维不能任时光就这么消磨下去,他在部队学过摄影,“给游人照相来贴补家用”的念头一经产生,便欲付诸行动。但父母反对,理由很简单:摆摄影摊儿就是干个体,好人儿都有工作,无业游民才干个体户。这样的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但在40多年前,却成为阻碍多数人迈向个体经营的鸿沟。
好在妹妹同意姜维的想法,她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元钱拿出来,塞给了姜维。姜维用这400元钱买了一部相机、一台洗印机、一台放大机,“照照看”摄影摊儿在大连动物园门口开业了。开业第一天,姜维赚了3元钱。他躺在床上算账,一天3元,一个月就是90元,战友一个月的工资最多的不过50元,这么干下去,大有希望。
未来的发展远超姜维的想象。1981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大连动物园游人如织,姜维不记得那天拍了多少张照片。晚上他把满满一口袋的零钱倾倒出来,一张张地数,一共是500多元。父母惊讶:“这可是普通人两年的工资。”
钱赚到了,姜维依旧存有困惑,他想摆脱彩色照片依托国营冲印厂的依赖,自己开公司干。恰好一位外商可提供给姜维彩色洗印设备,双方一拍即合,待到实际运作时,才发现困难重重。姜维去大连市工商局办手续,工作人员查遍中央和地方文件,还看了宪法,均不准个体户办企业。工作人员告诉姜维:“去北京看看吧。”
之后的日子,姜维去北京数次,都无功而返,别说办手续,一个介绍信就把他拒之门外,因为是个人户,无从开具介绍信。好在姜维的经历在偶然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邀请他参加了一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工商总局、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20多名代表参加的讨论会。议题只有一个——私营公司能不能成立。
讨论的结果虽然没有定论,但依旧在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
1984年11月,姜维等到了党和国家发给他的好消息:姜维同志,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特批,你要办的私营公司通过了,可以同港商合资办企业。1985年4月13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向大连市工商局发函,授权大连局向姜维颁发全国首张私营企业执照。新华社为此发通稿,许多国家的媒体关注此事。有媒体称这是“姜维人生一小步,中国迈出一大步”。
勇敢者的游戏
姜维,这样一个拿着照相机的小人物,成为推动改革大时代的注脚。
姜维创办的私营企业,是自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出现的第一家私营企业,标志着销声匿迹30年的私营企业,又重新得到国家的承认。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使得私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终于有法可依,中国民营经济从此突飞猛进发展。
跨过个体“万元户”,迈向私企“大老板”,民营经济爬坡过坎之后,开始向上生长。
《条例》颁布后,我国的私营企业进入了高速扩张阶段。1992年到1995年,私营企业户数和从业人数以年增长5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个别年份甚至成几倍增长。即使在1998年中国遭受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私营企业的增长势头依然不减。
在辽宁,数据格外亮眼。早在1983年,辽宁省就已有个体工商业和专业户5220个,1984年则比1983年增长2.57倍,1985年又比1984年增长95%。此时,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已经走在前列。到1999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40.8万户,实现销售总额和营业收入2279.5亿元。
辽宁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细究之下,可以看到自姜维之后,那些不断跃身商海的人所激起的奋进情怀和闯字基因。
沈阳金杯汽车创始人赵希友,1984年辞去工商局领导职务从商,只为中国汽车工业赶上时代脚步。他在全国首创企业租赁经营模式,打破了国有企业固化的经营模式,全国人大对此制定法案;他成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金杯汽车成为上海证券市场第一家北方上市公司;他更是不以私爱害公义创办公司,喊出“唯廉洁奉公才能服众”的管理之道。
赵希友虽为国企掌舵者,却深深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他首创的企业租赁经营模式,催生了大量的弄潮儿下海经营公司,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为辽宁民营经济的中流砥柱。而赵希友创办企业之初衷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如夜空繁星,指引着后来者的方向。
那是一个“8亿件衬衫换1架波音飞机”的年代。尽管辽宁的民营经济在高速发展,但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区域,在国企林立的辽宁,努力寻求着生存空间。
“不能再压价了,没有利润空间了。”曾经,大连长之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夏健钧面对“大客户”的电话时,尽管压低姿态,依然难寻合理价格。毕竟,作为一家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民企,夏健钧但凡对“大客户”说出一个“不”字,排队的替代企业立刻会补上位置。
夏健钧预感,如果继续熬在产业链低端打价格战,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企业,也许会和当年的沈阳防爆器械厂一样走向破产。
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夏健钧看到了商机,他准备让企业转型研发生产航空零部件。没有人会相信夏健钧能够成功,是等待慢性死亡还是涅槃重生,他选择了后者。夏健钧的公司将航空卡箍作为突破口。这是一个飞机上并不起眼的小零件,却有着极高的工艺要求,为其配套的企业屈指可数。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2011年,夏健钧的公司生产的航空卡箍通过产品鉴定,隔年就实现了销售额1300万元。
从依靠代工生存的钣金加工小工厂到自主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夏健钧形容是从“绿皮车”换上了高铁,告别了人潮汹涌,迈向了飞驰人生。
要么就此倒掉,要么推倒重来,摆在大多民企面前的无非是这两条路。严酷的生存法则之下,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之中,至今依旧能够岿然不倒且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依靠的是更为高效、更为先进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核心答案都指向——创新。
金卫东以销售员起家,在沈阳创立了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后,开始深耕产品创新。他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饲料公司,发展成位居中国饲料企业前10名、东北地区第一名,享有国际盛誉的知名集团化企业;辽宁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十月稻田,用创新的理念打通了种植、生产、渠道、品牌的全链条体系,依靠东北大米将企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创始人曲道奎,目前正在思考的课题是如何用创新带领企业跨越“低利润”陷阱……
创业,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在辽宁,无数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经济的蓝海中来与去,无论弱与强、大与小,都在这场游戏中寻求答案和出路,这也是辽宁经济永葆活力的莫大动力。
支持不动摇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这便是给予中国民营经济最大底气的“两个毫不动摇”,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党的十九大又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调研考察时发表讲话:“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社会上曾经有人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鼓吹所谓的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刻意制造“国”与“民”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的重要讲话,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不仅是对那些错误观点的强有力回击,更是给全国的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将民营经济明确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表示,正在研究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营企业,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民营企业家。”在2023年4月7日召开的辽宁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一语道出民营经济之于辽宁的重要意义,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梳理辽宁的历史脉络可发现,相较于南方民营经济低调务实的特色,辽宁民营经济有着格外突出的“品格”。
敢闯,是辽宁民营经济的底色,更是辽宁企业家的本色。在国企林立的辽宁,敢于下海创办民营企业,这本身就是“闯”字当头。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得发展空间,这更是“闯”出来的结果。
在“闯”字当先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辽宁无疑成为众多企业家跃跃欲试的舞台。舞台之上,是迈向深海的勇气;舞台背后,是拥抱热土的情怀。辽宁诸多民营企业家都有着深刻的国企烙印,要么曾在国企工作过,要么同国企一道,共同组成产业的发展链条。长期熏陶之下,“家国天下”的情怀早已根植于心,这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一脉相承。
时下,辽宁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期。《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辽宁各级部门释放出的民企政策红利,无不是为众多民企树立深耕辽宁的信心。信心一旦坚定,“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必将烟消云散,而“孔雀向北飞”则成为新常态。辽宁,这块曾诞生全国首张私营企业执照的热土,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又一个春天已在眼前。
“民字号”领头人的责任共识
文|夭夭
何为责任?在深圳,它可能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上海,它或是拥抱世界的姿态。但在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它则是一颗螺丝的突破,也会是一项技术的填补,一个不想付之东流的初衷,一份由主人翁精神沉淀而成的社会责任。
等待一个时机
国民经济加速转型,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社会变革,于德海全赶上了。
一切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随着“拨改贷”“利改税”两项重大改革的落地,公有制一统天下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国企纷纷下场参与市场竞争,经历曲折与坎坷的民营经济也开始披波斩浪,迅速发展壮大。
出生于大连普通渔民家庭的于德海,好似天生具有与那个时代契合的韧劲儿。机电专业毕业,在辽宁大连水产总公司(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前身)工作20多年后,于德海选择另辟蹊径,利用所长自主创业。此时正是1993年,于德海40岁出头。
“如果没有开发区,兴许也不会想到创业。”于德海回忆,那时,金州经济开发区刚破土建厂,外资、合资加工制造业遍地开花,机电、电器、轴承等本土传统产业更借势成长。感知到瞬息万变的于德海,在开发区租了一间60平方米的废弃教室做车间,淘来3台旧车床,雇了两名工人,支起了名为“光洋”的摊子。
能做什么业务呢?彼时的于德海没有太明确指向,更没预料到10多年后会成为中国高档数控机床领域一匹黑马,只觉得当时开发区上千家企业,谁也离不开电气电子,哪怕揽上一小部分,也足够一家人吃喝不愁。
让于德海没想到的是,随后的放宽外资企业市场准入政策,让西门子、发那科等外国老牌制造强企如洪水般涌入国门,中国进口数控机床数量暴增。“那时,国外基本普及了数控机床,而中国还在使用手摇机床,尤其在民企,用得更普遍。”于德海回忆。
为顺应国际环境,满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行业自身需求,中国机床行业主动求变,不仅成立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还纷纷寻求与外企合作,引进国外数控技术,搭载自己的机床,以迅速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和产品水平。
迷航于高端数控系统中的于德海,敏锐地捕捉到机床产业链条因时代变革而产生的缺口,他的企业也因此成功打入大连因代克斯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因代克斯机床”)。
大连机床是主动求变浪潮的掀起者之一。2001年,出于引入先进技术的目的,挣脱束缚的大连机床与欧洲最大、系列最全的德国因代克斯联姻,成立大连因代克斯机床。投产后,一款数控车削机床的电气控制柜和防护罩板要国产化。在寻找代工商时,深耕大连制造业、拥有进口生产线的于德海脱颖而出,补齐了大连机床下游配套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大连机床没勇立潮头迈出第一步,就没有合资公司的成立,自然也不会出现配套缺口,我们也没有机会做高端外防护。我们是次受益者。”于德海说。正是那次间接受益,为企业日后制造高端数控机床奠定了基础,“因为换个角度看,是冲上前线的国企承担了风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企,使之有机会钻研技术、迅速崛起”。
此言不假。2005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辽宁时,正是全国机床行业高光时刻。行程先是调研大连机床,然后抵达光洋。看到国企、民企皆为提升中国机床自动化水平而奋力拼搏后,留下对辽宁的殷殷叮嘱,也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2006年1月,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被明确提出。这是我国继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中国技术进步上提出自主创新。
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民营企业有别于南方沿海城市之处。它们并不擅长制造热点引爆流量,也不执着于万事抢占先机,更非着眼服务生活领域。在这片被家国情怀浸润的黑土地上,它们沉稳又耐心地蛰伏,像是在等一个时机,以书写一段与产业和国家同踏浪的精彩际遇。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等待,才会有国企改制时民营企业的一呼百应。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老工业基地抚顺还是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在公有制几乎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想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绝非易事。“虽然举步维艰,但随着企业集团及合资企业的出现,抚顺的私营企业开始从封闭转向开放。”即便是今天,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营经济在抚顺的艰难起跑,曾任抚顺市工商联主席的高嵩依然唏嘘不已。
2003年12月,抚顺永茂集团在市工商联的帮助下,将破产的抚顺起重机厂转制为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成为改制企业的样本。
“那时在东北,与非公有制经济高速发展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因低效率和旧机制而脚步沉重的国有企业。”常年从事民营经济研究的张志勇在《民营企业四十年》一书中直言。数据也显示,1996年,国有企业破产达到了顶峰,全年破产企业数超过此前9年的总和,共计6232家。在国有企业集中的辽宁,这一年就有453户企业公告破产,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多达116户。
针对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预示着国有经济将逐步从一般竞争性、一般盈利性领域中逐步退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民营经济拓宽投资领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些有实力、有担当的民营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企改革,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迅速做大做强。
现实折射到数据上,也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起来。2007年,民营企业以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使抚顺的挖掘机厂、电瓷厂、炭素厂、石油机械厂等一大批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重新焕发活力。是年底,抚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接近50万人,其中,90%的下岗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人员被民营企业吸纳。
沈阳航燃科技有限公司刘壮(左四)和张树林(右二)带领员工参加2024涡轮技术博览会。
不只啃下硬骨头
如果说光洋等民营企业勇闯“国字号”产业链条的初衷是补齐和担当,那么对刘壮和张树林而言,更多的是分担和助力。
2019年春节后,在一个日常小聚的酒桌上,刘壮与好友张树林畅谈着工作和理想。张树林对技术的执着,让刘壮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咱俩一起干呀,就做你擅长的,给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以下简称‘两机’)部件及整机做试验测试。”“能行吗?”“你回去测算一下创业最少需要多少钱进设备、建产线,看准机遇,说干就干。”
当时的刘壮和张树林已是航发领域内的翘楚。前者负责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后者则扎根一线从事两机研发测试20多年。“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出身和理想都是一样的——都从航空航天相关专业毕业,都怀揣着一个建设航空强国的梦。”张树林说。
“即便创业,也是沿着这条路往下走的。再说,咱还顺应了国家两机行业发展的政策呢。”刘壮口中的“政策”,指的是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规定。“辽宁是制造大省,有历史有传统,更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所以不光是我,大多数人想在工业领域创业,第一反应都是首选制造领域。但那天老张的一席话,突然点醒我了:为啥不避开扎堆儿,干点儿大伙儿都没干过的上游或下游呢?”
一个航空发动机或燃气轮机的研制,所有零部件都需要经过“设计—制造—试验测试—优化设计”不断迭代的过程,然后才是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整机形成。设计和试验测试,由于技术门槛很高,多由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完成,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制造环节。而这一环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更好上手,能迅速实现创业成功。所以与其在制造的红海里拼价格,不如踏足尚处于无人区的试验测试蓝海。
更为关键的是,试验测试对技术的超高要求,一直让国内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从未实现零到一的突破。“能操作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团队和大国企呢,要么不接外部订单;要么本单位、本系统的需求已使其满额荷载,无法再顾及其他。可市场又求大于供,而且这一领域所涉分毫皆牵动着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如果有达标企业能承接试验测试,无疑是填补了市场缺口,助力国家两机研制高速发展。”刘壮说。
就这样,沈阳航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5月成立了,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从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端部件试验测试的民营企业。5年来,参与了多个型号的研制以及重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助力两机试验测试领域快速发展。
如果说刘壮和张树林剑指苍穹,始于航空强国梦,那么对刘积仁来说,则着眼于民生细微之处。
从落地窗往外望,一个中国版图形状的池塘正对着刘积仁的办公室。办公室内,一张世界地图中,中国的颜色格外醒目。一内一外的布景设计,透露出一种家国情怀。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在1994年的东北大学CT攻关项目组,首台国产CT样机通过国家检测的消息并没有带来振奋,反而是陷入僵局的无奈。因为科研资金短缺,样机的成像速度、准确性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CT产业化将成一纸空谈。
一天,刘积仁迎来两位特殊的访客——东北大学校长和CT项目组负责人,他们希望刘积仁能够接过这个重担。而此时的东软正值上市筹备期,很多人担心CT项目投入资金多、研发周期长,会成为公司的沉重负担,而投了反对票。刘积仁却一意孤行,在1995年11月接下了CT项目。
“我国是人口大国,医疗健康是巨大的民生需求。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90年代,国人对CT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当时国内市场完全被美、日、德几个跨国公司垄断,新的CT机价格昂贵,很多医院只能购买二手CT机,维护成本非常高昂。在考虑到公司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不能让如此宝贵的科研成果付之东流。”刘积仁说。
经过两年的研发,东软成功推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机,并推向市场。自此,一个围绕CT机而展开的全新产业应运而生,填补了国家产业空白,使中国成为继美、日、德、荷之后世界第五大CT整机生产国和出口国。
如今,这条由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驶向全国的产业链,早已星光熠熠。从东软医疗的孤军奋战、联影医疗的横空出世,到安科、万东的奋起直追,再到明峰、康达、赛诺威盛、开影等民营厂商的百花齐放……与20多年前的只身探索不同,当下,在国产替代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民营CT企业纷纷补齐短板,实现从简单模仿向技术创新蝶变。而那些光子计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也让由民企参与缔造的中国制造更加从容自信。
八百轴承一座城
文|康晓潺
瓦房店轴承产业园区全景。
瓦轴名片
轴承作为“工业的关节”,是工业领域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之一,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谈及我国轴承产业的诞生及发展,不得不提到瓦轴。它是我国第一家轴承厂,被誉为“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
瓦轴始建于1938年,由日本人创办。“当时只是一个轴承的装配工厂,还算不上轴承加工厂。日本人为封锁保密技术,轴承的关键部位,都在日本本土生产,再运到瓦房店进行装配。日本人走后,工厂连一个合格的轴承也生产不出来。那是中国轴承业的至暗时刻。”瓦轴集团退休干部肖长治回忆。
一个完整的轴承,通常由4部分组成: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其中,滚动体的研发最为关键,一直被日本技术封锁。1949年,瓦轴工人宋世发带领小组成员做了无数次滚动体研发实验,均以失败告终。一天,家里包饺子,宋世发看到小小的面团,用手在面板上揉几下就变成了一个球,他从中得到灵感。就这样,宋世发找到了生产钢球的方法:先把钢材用模型压成球状,然后将其放在锉板中间反复磨,用锉板代替手,就像揉包饺子的面团一样,慢慢地,钢球就被锉成了光滑的球体。1949年9月,以“610”为代表型号的中国国产第一套工业轴承诞生,向开国大典献出一份厚礼。自此,瓦轴集团连同瓦房店这座小城为全国人民留下了“轴承长子”的深刻印象。
这份荣光,随着一个个大国重器中屡屡可见的瓦轴身影铺展开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瓦轴已有员工2.7万人,若算及家属,共有7万人与瓦轴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时出门在外,一听说你是瓦房店人,总会有人问你是不是瓦轴的。”从事轴承生意30余年的王林说,那时瓦轴就像一张名片,不仅给这座城市贴上了标签,也在那个广告业还不发达的年代,让所有人知道了它的存在。
“全国各地凡是有需要采购轴承的工厂,都会派采购员到瓦房店来出差,瓦房店还特意成立了一个轴承集市,上百家卖轴承的小店铺聚集,就像百货商场一样。当时生意特别好,有时甚至会卖断货。”王林说,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消息相对闭塞,各企业一想到买轴承,第一反应就是瓦轴。很多小企业购买的轴承量小,无法直接从瓦轴进货,轴承大集则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轴承大集上不仅产品种类多,质量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
彼时,小小一个县级市,却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订单,一些胆大的瓦房店人或是从瓦轴离职的员工,纷纷开始沿着瓦轴的“热度”,创办起各具特色的轴承民营企业。
天时地利与人和
随着瓦房店轴承集市的日益繁荣,一些轴承店铺的老板发现了商机。“瓦轴生产的都是标准件轴承,承担大批量生产和大国重器的重任。在改革开放后,数以万计的民企拔地而起。这些民企不需要大量的标准件订单,而是急需小批量的非标轴承,以通过产品创新来抢占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王林说。
1994年,嗅到商机的周世强在瓦房店开办了一家轴承锻造厂,起名瓦房店世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彼时的周世强年仅22岁,前一份工作还是一名厨师。不是理工类科班出身,也没有轴承方面的从业经验,在外人看来这是不是有些冒险?
其实不然。“只要在瓦房店,伸出手指数出10个朋友,至少会有一个朋友跟瓦轴有关。”周世强说。当时,他就是在朋友的建议下辞去厨师工作,向父亲借了一笔资金开办轴承厂的。
创办企业,工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在瓦房店,这一问题似乎很容易得到化解。尽管周世强并非科班出身,但跟他一同干活儿的几个朋友,10个里面有7个与瓦轴有关,而且都是成手,这也为企业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就比如说我建厂初期的员工,虽然只有十几名,但他们大都在瓦轴干过,绝对是科班出身的行家里手。”周世强说。
与周世强类似,早些年杨兆源的父亲也不是轴承科班出身。“父亲早期是做服装生意的,经常到全国各地谈生意。”大连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扬轴承”)总经理杨兆源回忆,很多外地人听说父亲是瓦房店的,总是问他能不能帮忙代购轴承。
此时,身边的朋友也劝说杨兆源的父亲,开个轴承厂吧,未来的制造业,民企越来越多,非标轴承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大,我们背靠瓦轴,还有很多先天优势。这里的优势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的天时,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轴承作为工业的关节,属于必不可少的硬件。
地利则更为突出。“例如客户的采购订单,一批次可能涉及多个型号,任何一家轴承企业不可能所有型号都做得出来,更何况是处在萌芽阶段的民企了。但我们不怕,因为这里是瓦房店。不同型号的轴承,可以轻松在瓦房店轴承大集买到,偶尔遇到要求比较苛刻的轴承型号,还有瓦轴做后盾呢。”瓦房店世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姜楠说。更有意思的是,在瓦房店做轴承生意的民企,起名时都鲜有提及大连、辽宁,而是选择将“瓦房店”置于名首。
除此之外,隐藏的优势就更多了。别看小小轴承只有4个部件,但想要生产出一整套的轴承,却需要锻造、退火、车工、淬火、磨工、装配等多道工序,所涉及的加工设备也极其繁多。
“就拿我面前这台用于磨工工序的磨床来说,一台价值四五百万。”光扬轴承的磨工林森说,机器一年300多天持续运转,出个小毛病太正常了。可机器一旦出现问题就得停产,这是企业最担心的。
按照正常程序,等机器的生产厂家派维修人员来维修,那企业的损失可就大了。好在在瓦轴集团的带动下,瓦房店已形成了完善的轴承产业链条,生产设备出现了小毛病,可以请瓦轴维修队的工人帮忙维修,也有一些轴承设备企业索性在瓦房店开设了派驻机构,派维修工人长期在瓦房店服务。这些便利条件,既保障了民企的正常生产,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各项成本。
人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在瓦房店,无论是钳工、磨工还是设计人员,全流程工种的技术工人一应俱全。很多是成手,这是民企最为看重的,为企业省去了很多培养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
“我当时在北京读书,毕业后被瓦轴吸引,来到了瓦房店,一干就是28年。”工程师王建军说,他在瓦轴做到了精磨产品研究所所长,后来离职到了光扬轴承。在他看来,如今瓦房店已形成以瓦轴为龙头、各轴承民企多点开花的局面。
龙头带起百家兴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瓦轴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虽然瓦轴与这些民企不是上下游的关系,但产业链条让它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瓦房店轴承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钧说,如今全市共有实际轴承生产企业443家,加上前端设计与后端销售服务企业,约有800家。已形成以瓦轴为龙头,7家辽宁省瞪羚企业和9家雏鹰企业为引领的局面,瓦房店市轴承产业呈现全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尽管我们很少给瓦轴供货,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林森说。光扬轴承与瓦轴隔一条马路。林森清楚记得,公司国产替代的突破性进展,与瓦轴息息相关。2014年,有客户拿着国外轴承找到林森,询问他能否做出同等品质的轴承来。从外观看,这些轴承与国内产品并无差异,但客户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美国、日本的轴承性能更佳,寿命更长?“我们研究了好长一段时间,通过几十万倍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轴承的细微结构,终于发现了轴承壁上比发丝还细的凸起弧度,是国外轴承在制造上的关键所在。这种结构会直接影响到轴承的性能和寿命。”发现核心奥秘后,林森一连几天蹲在设备旁编代码,终于设计出了一模一样的轴承来。
“当时我们是既兴奋又忐忑。样品做出来了,可公司里的检测设备没那么高级,用手中的测量尺只能测出个大概来。”林森说,好在瓦轴集团拥有国家级的检测中心,客户拿着样品到那儿一测,“测完告诉我们,完全合格,可以签合同了”。
“我们不做大而全,而是小而精。我们的目标是,在高端领域,全面实现国产替代。这是我们的企业理想,哪怕用三代人的时间也要实现。”杨兆源说,如今企业偶尔会给瓦轴供货,更多的是国产替代和出口,营业额已连续3年实现增长。
在瓦房店,除瓦轴、大连冶金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轴承企业外,实际从事轴承生产的400余家企业里,大都只精研轴承生产的一部分,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上下游关系。
例如,在光扬轴承的上游,是负责做内圈、外圈的世强轴承、大连海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光扬出设计图纸,我们负责锻造、热处理等。”海泰轴承相关负责人于子航说。
“企业间深度合作十余年,非常融洽。”世强轴承副总经理马东达说,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光扬外还会出口国外,也会供给瓦轴,“轴承型号几十万种,谁家也不能做到全面覆盖。有时候遇到没有的型号,或是订单太多,也会找到我们。”
与此同时,一些民企也开始了大胆尝试创新,希望在轴承的某个环节,打破进口垄断。
早些年,国内在轴承保持架领域存在短板,加工精度不达标一直是困扰瓦房店乃至国内整个轴承产业的难题。“我们希望能够打破这一局面,实现进口替代。”近20年专注于保持架领域的研发、制造,大连瑞谷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产品供给瓦轴等国内多家轴承企业,还与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全球轴承高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技术水平、行业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在全球轴承领域保持架行业中位居世界第一。
凭借完善的轴承上下游工业体系,如今瓦房店市已连续4年成为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东北地区唯一上榜县(市)。瓦房店轴承产业集聚,被选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大连市细分行业之一。
“诸多成绩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高钧说,一些轴承企业以各自发展为主,企业内部工艺路线较长,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接下来,将引导轴承企业吸取江浙经验,使轴承龙头企业更专注于前端的设计和后端销售环节,在制造环节专注于附加值高的精磨、装配工序,锻造、冷辗、车加工、热处理等环节通过外协采购解决。如此一来,一家龙头企业能带动1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好风凭借力,泳装上青云
文|聂与
从解决温饱到创业成功,从成为“万元户”到建工厂、育品牌,默默无闻的小摊儿蝶变为声名赫奕的民营企业,这是热播剧《乘风踏浪》中彭锦西的创业故事,也是大时代下中国第一代民营泳装创业者的精神面貌。兴城泳装成功的背后,总能找到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推动,并以推手的方式主导着发展方向。
现实彭锦西
时光倒流至50年前,兴城被誉为温泉胜地,因此建了很多国家级、省级疗养院。推动小城泳业发展的,正是那些纷至沓来的游客。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泳衣是妥妥的奢侈品,游客偶尔会有缝补泳衣需求。这立即引起头脑灵活的兴城人的注意,因为在国家大力发展轻工业的背景下,兴城遍布纺织厂、针织厂,且在当时的北方家庭,缝纫机是标配,平日里,人们总自己踩缝纫机做衣服。
接下来的境遇搬至荧屏,便有了彭锦西乘风踏浪的创业故事:从缝补泳衣,到模仿尝试制作,再提着篮子去海边售卖,兴城泳装就这样萌芽。这也让追剧的人们不禁产生好奇:彭锦西真的存在吗?他又是谁呢?
显然,他不只是一个人。第一家泳装企业的成立路径,刻画了早期的彭锦西。1986年,刘氏三姐妹(刘雪莹、刘雪娟、刘雪艳)开始在家制作女士泳衣。在万元户都少见的年代,三姐妹一个夏天就能赚3000多元。
当时的刘雪艳和普通兴城人一样,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缝制泳衣。1小时能做1件泳衣,赚1元钱,谈不上效率。“但那年,我背着100件泳衣去北戴河推销,走到第一个摊位就卖了三分之一。数着钱,所有的辛苦都忘了,就想往大了干。”刘雪艳说。
1990年初,三姐妹正式合股经营,创立兴城远航泳衣厂,意味着兴城泳装开始由家庭作坊式生产进入企业化、规模化生产阶段。
然而,刘雪艳并不满足,她背着泳衣样品来到当时沈阳最高档的商场,用真诚的泪水感动了管理人员,成为第一个把兴城泳装卖进大商场的人。紧接着,她与多家商场洽谈,她的泳衣开始横扫辽宁各市,打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天地。
第一个人做出了样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家家都有了自己的泳装工坊,取各种名字,感觉像孕育了一个个孩子般,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种兴奋的热潮当中,兴城泳装也随之声名远播。
2019年,张东元(右)代表兴城泳装协会与南京禄口皮草小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两地融合发展。
剧外高潮再起
然而兴起容易,发展难。正如彭锦西在剧中所说:“没有正规工厂,没有自主品牌,兴城泳装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故事的尾声,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出台,彭锦西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与正规化工厂。这与剧外辽宁省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会长张东元的经历不谋而合。但不同的是,彭锦西的故事已告一段落,兴城泳装的故事却高潮再起。
1973年出生的张东元,锦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兴城远航泳衣厂做业务员。“泳装分淡旺季,各半年。淡季不养闲人,厂子会给各种工厂做代工。那时我先被派去了北京,但我知道未来肯定会回来,会做泳装,因为那是家乡的根脉。”多年后,张东元回忆在北京摸爬滚打的日子,不再觉得是一种苦,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后来,工厂给韩国一家服装厂做代工填补淡季,张东元一干又是3年。直到受金融风暴余波影响的2001年,张东元二舅的泳装厂濒临倒闭,他找到二舅说:“让我干行不,咱俩各持一半的股份。”二舅说:“死马当活马医吧,你要是能把泳装厂支棱起来,我就佩服你小子。”
二舅的泳装厂在兴城郊区,是一处200平方米的小厂房。因没有资金,张东元一切亲自操刀,集厂长、设计师、销售、会计于一身,把控面料质量,借助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先撑了下来。但工厂硬件不行,再努力也不会生产出优质产品,张东元勉强维持了一年,在第二年年底又雪上加霜。“长期客户因信任没交订金,我这边采购完面料,客户却突然不接电话,找不到人了。”那一刻,张东元感觉天塌了。泳装跟时装一样,会过时,第二年的价值会折半。
创业初期,张东元和许多泳装企业一样,为国外知名品牌做代工,产品远销欧洲、南美洲等地。但那次教训让张东元知道,办企业不能靠人情面子,必须正规,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和规章,更要有自己的品牌。
于是危机过后,张东元重整旗鼓,搬到城里租了一个200平方米临街厂房,添置了先进的缝纫设备。后来又先后搬了两次厂房,每次都是升级换代。张东元知道,建一个现代化的厂房,给工人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真正走向强大。2006年,张东元建了带电梯的办公楼和生产楼,跟南方的生产厂家同步,上了自动裁剪机,成为兴城泳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东元虽然让厂子死而复生,但怎么活下去、活得更好,还要另寻出路。就这样,他独自踏上了莫斯科会展之路。他把国内找不到的爆款,如珍宝一样带回国,进行研究和改制。没想到,这个点子让他的营业额以几何级数增长,张东元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始资本积累。
2006年,张东元建了两栋厂房,想要打造自己的标杆企业和品牌。他对员工们说,如果质量不合格,宁肯全部返工也不流通到市面上。严格的要求,让他打造的斯达威品牌泳装一下子打响了。这给了张东元更大的鼓舞和勇气,他开始周游国外商场采风寻觅,带回来大量时尚刊物,把时装元素用在泳装的设计上,在国际区域市场上声名大噪。那年他34岁。
兴城的姿态
去国外取经,是张东元找到的一条捷径,也是法宝。2007年,张东元成为兴城泳业第一个去意大利罗马等西欧市场的人。当时,他在意大利遇到一个做内衣的老板,想卖泳装,却找不到门路,看到张东元带过去的泳装,一下子就要订几十万件。“因为意大利的泳装是几十欧元一件。而兴城的泳装是十几欧元一件,为了填补低消费人群的购买意愿,供货商寻得了这个商机。”张东元说。
兴城,却在这次异国旅程中,看到了另一层深意。“对产业来说,必须摆脱代加工贴标局面,让兴城泳装从低端代加工走向国际,打造自己的品牌是必然之选。”张东元说。于城市而言,做大做强泳装产业,则将拉动葫芦岛实现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甚至带动葫芦岛轻工业与重工业共同上阵,集群发展,有效缓解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城市政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战就是在2009年借纺织部变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契机,申报“中国泳装名城”称号。“经过3年多、两代泳装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拿下这个称号,取得了行业话语权,影响力不言而喻。”谈起申报历程,德容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峰感触颇深。
搭乘名城春风,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张东元决定向海外扩展。他出资约490万美元并购了美国INGEAR服饰有限公司,获得了“花花公子”等多个知名品牌的特许经营权。主要市场为美国,并分销到墨西哥、牙买加和西班牙等国。
连带效应也很快显现。越来越多的泳装企业诞生,泳装内衬、包装、印染及商标印刷等辅料企业也迅猛发展,兴城泳装产业集群就这样自然形成了。
2011年,在葫芦岛市和兴城市两级政府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持续推动下,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同年举办首届中国(葫芦岛兴城)国际泳装文化节,将兴城泳装产业推向世界舞台。
然而,想要打造世界泳装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方的长期共同努力和资金支持。此后,兴城市政府自建职业培训学校及电子商务培训体系,与阿里教育学院、淘宝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商务辅导、互联网实操培训、人才输送、会务交流、大学生创业、第三方服务、移动互联等增值服务。通过培训,培养电子商务操盘手,同时将操盘手的培养与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嫁接,帮助企业掌握电商运营模式及推广运营时机,有效帮助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建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兴城泳装崛起于线上,政府也看到了线上线下结合业态的未来,各级合力推动泳装产业升级提速。在政府全力支持下,各企业主打差异化良性竞争,拧成一股绳谋求共同发展,产业也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很多企业开始通过收购公司,获得面料研发、板型设计、市场渠道等方面优势,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兴城旅游和泳装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兴城旅游和泳装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北京火车站等处进行户外宣传。兴城政府按照“政府培育、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通过举办模特大赛、设计大赛、横渡兴城海峡、万人比基尼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等活动,将泳装博览会打造成产业的名片、城市的名片,进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与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合作,将兴城市作为中国微电影基地。
但发展的困境依旧存在,泳装仍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2017年兴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泳装产业园建设,促进泳装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这是兴城泳装产业的新追求。
2018年,葫芦岛市政府出台了《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发展泳装产业支持性资金的指导意见》,葫芦岛市和兴城市政府各出资1亿元共计2亿元专项资金,对泳装品牌、设计、创意、新技术、新装备、规模化发展等进行支持,特别是对引进泳装研发设计团队人才进行奖励。2019年,兴城市还成立了招商和泳装产业促进中心,加大对泳装产业发展的引导。同时,推进兴城市泳装生产基地建设,建设集泳装设计、生产、仓储、销售、人才培养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泳装产业工业园区,促进泳装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2019年完成2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
在政府资金政策等多方助力下,兴城泳装产业有了质的飞跃。自主品牌从不足10%一跃升到了40%,大的泳装企业纷纷创立自己的高端品牌,走国际化道路,成立兴城泳装协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牢牢锁住全球最大的泳装市场份额,还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年产值150亿元。
如今,一座城的运筹,让这个50多万人口的滨海之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成为奇观。这是时代造就的,是大海成全的,也是兴城人因地制宜、勇于拼搏的结果。
工会聚能,民企向上
文|金雅银
辽宁省“心系中小微·助民企发展”用工保障专项行动专场招聘会暨民营企业服务月启动仪式现场。
近10年,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却政策、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数据也给出了答案:2024年5月底,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超1.8亿户,占所有经营主体的比例为96.4%。在辽宁,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统计是民营经济主体总量为458.9万户,占比95.9%。可见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中国经济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举全国之力发展民营经济,已成共识。对工会来说,从自身的职能属性出发,民营企业无疑在“三工”领域中占据重要篇幅。而这样的实际,已从具体的工作内容上得以体现。
举全省之力
2023年7月6日,在辽宁省工会“学当建”“三走进”“讲懂守”工作部署会议上,下发《关于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在全省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学思想、当先锋、建新功”系列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会的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其中15项主要任务之一。
辽宁省总工会单独列项,从政策上助力民营企业阔步前行。《方案》中针对民营企业工会的支持,覆盖全面:从支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结对帮扶、师傅带徒等方式,提升民营企业职工队伍综合技能素质,到在民营企业中积极开展省级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从开展就业对接、招聘和就业培训等服务,助力解决“招工难”问题,到对民营企业困难职工实施精准帮扶;从指导外资企业工会依法开展工作,到对已建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足额拨缴工会经费基础上,将省、市、县工会经费留成部分100%给予返还补助等方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让人感受到工会立足当下、锚定未来的全方位思考。
诸多政策利好,让民营企业看到了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大连信维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拥有员工180余人。2008年企业建立时,同步成立工会组织。公司工会负责人表示,企业工会了解经费返还这项政策后,按照有关程序,第一时间进行了申报,返还的经费很快就到账。当时,工会将把这笔钱用在服务职工上,对困难职工进行慰问,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并根据征求上来的职工意见,开展了一些文体活动,职工都很欢迎。
工会政策助力民企发展,在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体现得更为直观。2024年6月17日,辽宁省总工会调研组就工会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职工之家”服务阵地建设等情况,来到这里深入调研。
“我们举双手支持工会,用力鼓掌感谢工会。”企业相关负责人面对调研组,说出了心里话。从上级工会指导建立工会,到指导企业工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组织职工参加市级技能大赛,再到评先选优、选树劳模,上级工会全程支持指导。这次省总工会的调研,又为企业送去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用来开展企业的工会工作。
从政策制定,到效果落地,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也说出了诸多民营企业的心声。葫芦岛天力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吊索具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负责人表示,各级工会对企业的支持实实在在,不务虚,不搞形式,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用于企业创新研发。“一是没想到工会的力度这么大,二是没想到工会的工作这么实。”这位负责人说。
在省总工会的引领下,全省各级工会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行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沈阳市总工会2019年起,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亿元,连续3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工会工作,重点用于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创新创优创业、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实施普惠性服务职工项目和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推动企业文体设施建设等工作。丹东市总工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8项措施,助推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阜新市总工会结合工会工作实际,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10项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真心面对面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处,哪一项处理不好,都会掣肘发展,甚至改写企业命运。工会组织如何在助力企业发展中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大连市旅顺口区总工会想到了“恳谈会”这一点子。
旅顺口区总工会联合旅顺口区工商联等部门,举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首批24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与工会、工商联等领导围坐一起,就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民企职工权益维护保障以及拓展营商助企载体等方面,面对面开诚布公交流。
“一家以外汇为主要结算的公司,受市场和汇率影响,处于亏损状态,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了《产品质量保证》规定降低消耗,其中有些条款影响职工利益,职工不理解不接受,情绪不满,思想不稳。这个时候,公司工会积极组织职工座谈,分析利弊,从兼顾职工权益和企业发展利益出发修改部分内容,召开专题职工代表审议通过,职工消除疑虑,公司生产正常。这位工会主席曾说道,企业生产经营有顺境也有逆境,把工厂、工人、工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恳谈会上,旅顺口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费燕凌向大家娓娓道来一个真实案例。
真情开场白,直接拉近了工会同众多民营企业的距离。大家也从原来的欲言又止,变成了踊跃发言。“企业招工难,尤其一线操作工,工会能不能帮我们招招人?”“能不能帮我们牵个线搭个桥,为企业单身职工解决脱单难的问题?”“最近在产品加工上遇到了一些难题,能否通过工会联系到其他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企业家逐一发言,费燕凌仔细记录。“问题就是工作的导向,区总工会将这些问题整体梳理,形成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发展的务实举措,工会工作才更有的放矢。”费燕凌说。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营企业,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民营企业家。”这是在2023年4月7日召开的辽宁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发出的辽宁支持民企发展最强音。
围绕省委中心工作,自是工会工作重心。省总工会自2023年5月以来,结合“三走进”专项行动,多次组成调研组来到民企深入调研,面对面听心声,实打实解难题。众多民企也提出了诸如旅顺口区总工会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的问题,这样的面对面交流,使得工会工作真正走进民营企业的同时,也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工会支持民营发展,从不动摇。
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省总工会一一落实成举措。例如在工会组织主要负责的劳模等评先评优项目中,提高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比例,同时也提高了民营企业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比例,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新获得省级以上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或企业负责人获得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民营企业,给予工会经费补助等政策。
特别是2024年以来,省总工会为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落实辽宁省企业大会精神,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加快工作进度。与全省各市总工会、沈抚示范区工会联合开展民营企业摸底调查工作,对全省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立、工会经费缴纳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同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收集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起草省总工会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使支持措施贴近企业实际,符合实际需求,工会特邀请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确保服务贴心、到位。”省总工会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民营企业建立工会予以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工会组织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予以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建立工会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一系列支持措施和周到细致的多样化服务,也为辽宁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因企施策破难题
近年来,民营经济通过其创新能力、市场敏感度和产业升级的努力,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将民营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作用发挥到最大,成为辽宁工会的锚点。首先就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的办法,解除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
2024年5月13日,辽宁省企业大会在沈阳召开。这次大会上,表彰民营企业是重头戏。会上,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作出突出贡献企业的通报名单中,民企以101户占据受表彰223户企业的近半。
“受到表彰,感觉十分荣幸,这份荣誉中有工会的功劳。”大连创新零部件制造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在发展中,常会遇到招工难等问题,工会适时提供的精准服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辽宁省企业大会召开后不久,大连市总工会联合市工商联、团市委,在大连工业大学举办“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促进青年学子留连”校园招聘活动。招聘单位中,大连创新零部件制造公司等诸多民营企业赫然在列。“工会搭建这样的平台,简洁高效。”企业负责人表示,没有高质量人才的引入,就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工会这步“人才棋”走对了。
2024年初以来,大连市总工会还围绕助力民企发展,协同群团组织建立就业帮扶联动机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精准送工入企、劳模入校宣讲、线上招聘会及抖音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为民企引才拓宽渠道,为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蓄力。
在朝阳,朝阳市总工会则针对民营企业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举办民营企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工作人员提前开展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招用工情况,摸清招聘岗位、零工需求信息等,促进双向精准对接,为民企发展提供细致服务,为职工群众就业搭建广阔平台。
说到工会组织“因企施策、精准落实服务”,抚顺东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专员韩翠翠也深有感触。“企业急需研发员等相关岗位工作人员,抚顺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心系中小微·助民企发展’用工保障专项行动专场招聘会暨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给企业招揽人才提供了机会。在此次招聘会上,企业也有了满满的收获。”韩翠翠说。
各级工会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同时,还为有需要的企业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在“心系中小微·助民企发展”用工保障专项行动专场招聘会暨民营企业服务月上,“2023年抚顺市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就扩大了抚顺民营企业的知名度和其产品的认知率。
辽宁万恒消防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研制、销售各类安全门为主的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表示,能在官方活动上亮相,实属难得,这是对民企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企业和产品的一种变相宣传,非常希望多有这种机会。
“回应企业发展需求,工会责无旁贷。作为娘家人,做好服务工作是我们的本责。”大连金普新区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工会主席齐百贞说。而这也是辽宁各级工会组织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责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