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

作者:文|四月小龟来源:当代工人

被命运按下了静音键,郑璇自己却始终按着播放键,她打破沟通魔咒,创造了听障者的“无障碍未来”。

两次发烧,两种结果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郑璇的却异常沉重。1981年,郑璇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家庭,两岁半时,一次过量注射药物引发的医疗事故让她骤然坠入无声世界,也让原本幸福的小家陷入黑暗。

突如其来的变故犹如天塌,郑璇的父母无比自责、心痛,带着郑璇四处求医,得到的结果都是听力为一级残疾,是残疾等级中最重的一级。残疾已成事实,父母不得不接受,可他们仍不愿心爱的女儿就此命运改变。

郑璇父母的文化水平不算太高,也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但他们有个很简单、纯朴的想法,就是希望女儿能跟其他孩子一样说话、上学,希望女儿和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可以自由选择人生。

那时的武汉没有针对听障患者的专业康复机构,父母就自己做女儿的康复老师。作为爱社交娱乐、爱消夜的武汉人,他们摒弃“杂念”,将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对女儿的陪伴和教育上。他们不惜花掉积蓄,托人从香港买来最好的助听器,从ɑ、o、e开始教女儿说话、发音,不管每天下班回家的心情是阴是晴,对女儿的教育从未间断。

父母的心是急切的,可是才两岁多的郑璇并不明白,她的人生轨迹已经悄然改变,她只是本能地因为坠落无声的世界而感觉孤单、害怕。郑璇曾回忆:“父母总是一天到晚在我耳边大声喊,吐出的气流喷到脸上,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有时候我就故意声音忽大忽小,和他们对着干。”

在女儿还无法对人生负责的时候,父母替她做了决定:身陷听力障碍是不幸的,但女儿的未来不会永远不幸。在父母的坚持下,郑璇慢慢进入状态。白天,父母上班后她自己在家练习;夜晚,小小的她跟着父母学习新的发音。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语言康复训练,郑璇学会了说话,还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了算术、画画。听力的缺陷给郑璇带来了很多不便,却也让她能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认真学习。6岁时,郑璇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原版《西游记》。

扎实的学前基础并没能帮助郑璇进入小学,学校以担心她的听障缺陷影响学习为由拒绝了她。郑璇只能再晚入学一年,继续在家自学。

经过又一年的努力,口语水平提高很多的郑璇成功走进了正常的小学。上课时,她永远坐在靠前的位置,因为她不仅要“听”课,还得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唇形“读”课,这让她不能在课上边听边记,只能在课间休息时抓紧时间借笔记抄。同样的知识,她要比同学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郑璇毫无怨言,因为她无比珍惜这个和所有人都一样的机会。

扎扎实实的努力换来了名列前茅的成绩。高中时,郑璇考入省重点武汉市二中,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她考取武汉市江岸区第一名。一个明媚的未来就在前方。

命运没忘记对郑璇的考验。高考时,她突发高烧,让老师和同学都为她捏了一把汗。慌乱之中,只有郑璇依旧保持冷静,因为她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这个突然状况可能是乱阵脚的大麻烦,但对从坎坷中披荆斩棘而来的她,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发烧无法两次左右她的人生命运。最后她如常发挥,被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录取。

我要去教书

本科毕业后,郑璇被保送到本校中文系读研。很多同学羡慕她,认为她因为听力障碍较少受到外界打扰,更容易专注学习。郑璇笑而不语,如果可以选择,她永远会选择健康,“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感觉曾让她无比沮丧。

小时候因为戴着大大的助听器,小朋友会嘲笑郑璇,大人也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上幼儿园时因为听不清老师的话,她曾被劝退;小学初中,她是调皮男生固定的欺负对象;高中她被同学们认为反应迟缓沟通不畅,一学期换过3次同桌;大学时,教授在阶梯教室讲课,几百人听得津津有味,只有她不知所云……成功就像冰山,外人总是只看到浮在海面上的美丽和壮观,却不知那只是整个冰山的十分之一,冰山隐藏于海面之下的庞大,才是她要达到成功所必需积淀的。

被命运按下了静音键,郑璇自己却始终按着播放键。研究生毕业前夕,她终于如当年父母期望的那般,拥有了对命运的选择权:可以直接以研究生身份就业,收获一份温饱不愁的稳定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迎接更大的挑战。

很多亲友建议她选择前者,他们深知郑璇一路求学的不易,也了解郑璇在上学之余写的网络小说,在当年很火的网站“榕树下”大受欢迎。那时网络文学风生水起,不失为一条赚钱谋生的黄金大道。

郑璇断然拒绝了这个选择,写小说只是她高压学习之余的日常调节,她还有更重要的路要去走。失聪体验让她对残障人士有着深沉的情怀,她希望能够借己之力,给同样在无声世界里孤独摸索的人一些温暖和帮助。沟通是听障人士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她决定去探索、去实践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个障碍,她义无反顾,接受挑战。

郑璇又拿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劲儿,深知目标很难,却依旧破釜沉舟一试。几个月后,她考入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考取语言学博士的听障人士。

毕业后,郑璇放弃沿海大城市特教学校的高薪工作,投身当时中国西部唯一的听障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面对师友亲人的不解,郑璇说:“我想做一名老师,一批一批地培养特教老师,他们将来又会去教更多的听障患儿。我想让更多人得到改变。”

郑璇这一去便是十一载。她一点点帮聋人学生学会沟通、重塑信心,像她的父母那样,成为学生心中最信任的良师益友。读研、就业、组建家庭,看着一个个听障学生向美好生活前行,郑璇无比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2016年,郑璇作为首位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听障教师,赴美国一家孔子学院执教。郑璇趁此机会在工作之余潜心学习,做到了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率先打破了听障患者间的沟通魔咒。在工作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郑璇也在求学和工作中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持。

郑璇将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与她同行的人们:“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是她的人生信念,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深思的话。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人生不是木桶,生命的某个短板并不能决定整个人生的蓬勃发展。只要依旧心存希望,就能创造无限可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