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女天车工战三关

作者:文|于璇  摄影|张北来源:当代工人

身着工装,脚踏劳保鞋,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仿佛在向高空宣告自己的到来。庞大的天车在她们的操控下,好似被赋予了生命,在空中自由翱翔。天车女工,这群看似柔弱的女子,每天穿梭于错综复杂的钢铁结构之间,犹如钢铁世界中一抹温柔的诗行。

两平方米的驾驶室。

登天梯

晨光初熹,方大集团北方重工重装分厂总装六车间迎来了新一天的生产。高2米有余、钢铁焊接而成的机甲战士正矗立在车间外,向走来的工人们热情招手。“这是技术工人的原创工业文创,把它放车间外边,是不是感觉这个车间有些不一般?”说话的是天车班班长艾思文,她将长发绾成发髻,和姐妹们一起轻快地向车间走去。

天车班,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挑战与神秘感的班组,汇聚了17名成员,其中11名是女性。重装分厂,钢铁林立,生产装配的都是体型庞大的高端装备。如果不是在车间里看到,很难把这些柔弱的女性和坚硬的钢铁世界联系在一起。

走到车间门口,她们戴好安全帽,整理一下工装和劳保鞋,再三确认着装符合安全生产标准,才迈过车间警示线。

“正等着你们呢。刚拿到生产计划,今天要装配出口厄立特里亚球磨机的主轴。我们(钳工)在机壳的栈桥里装配,你看我手势起降就行。”装配钳工李庆宇远远地看到艾思文,在总装区和她交流起生产细节,艾思文打了个OK的手势,默契如常。

艾思文抬头仰望今天的工作机位,距离地面近20米的3号天车就高悬在车间上空。

别看艾思文年轻,却已是有15年天车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了。通向天车的镂空铁质阶梯很窄,倾斜55度,即便小伙子登梯都心惊胆战,但艾思文却稳当自如地爬了上去。

“恐高,是天车工要克服的首要困难,只有克服了心理恐惧,才能开好天车。”艾思文说。虽然她从小喜欢坐空中小飞机,迷恋飞翔的感觉,但这个通向梦想的“天梯”却曾让她望而却步。初入厂时,为了克服恐惧心理,艾思文一有时间便去游乐场尝试坐过山车、跳楼机。后来,她摸索出了登梯稳定重心的方法:把双手背在腰眼处,稳定脚掌心的力量,保持身体重心,眼睛始终向斜上方看。这个方法,她一用就是15年,如今也成了班组的法宝。

高空中的天车吨位有大有小,驾驶室空间都只有两平方米。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除了操作台,便只有一个驾驶座位。“驾驶室里三面都是玻璃,像极了高空观览车,空间却远不及高空观览车大。”她们介绍着属于自己特殊的工作空间。别看天车驾驶只有3个操作杆,但是各司其职地操作却不简单,前后移动、大钩小钩,全凭驾驶员对操作杆的精准把控。

厄立特里亚球磨机项目是方大集团北方重工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直立形态的产品“高耸入云”,为安装节约了空间,也给装配过程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更给天车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艾思文格外小心,她推动操作杆,天车前移到指定位置。落钩、起钩,重达近百吨的主轴部件被缓慢吊起。“越是这个时候,天车工越要稳,不能速度过快,造成甩钩。”装配钳工做出手掌缓缓向下摆动的手势,示意她可以落钩到指定位置。钩起钩落的平稳,全靠天车工磨炼出的处变不惊。而这样的镇定自若,必须从踏上陡峭的天梯第一级就开始。“只有一步不落,才能步步为营。”艾思文说。

爬楼梯是天车工每天上班的必修课。

推拉杆

“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就梦想着能飞天呢。所以,长大后我就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空姐’啦!”艾思文眨眨眼,用她那特有的俏皮口吻,解释着自己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天车女工。

当初的决定,在亲戚朋友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疯丫头,好好的女孩子怎么跑到工厂当工人?”他们不解,甚至有些轻视这份工作。但艾思文总是笑眯眯地回应:“我这工作,那可是‘空姐’,高空作业,纯技术活儿。”

作为厂二代,艾思文对车间有着别样的情怀。父亲装配钳工的身影,母亲的严谨质检,都深深刻在她的心里。报考技校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车专业,这里也成为她梦想启航的地方。凭借优异的成绩,她顺利加入了北方重工,成为一名她引以为豪的天车工。

“别小看我们女生,开天车,真的有优势。”艾思文总是这样鼓励班里的姐妹们。17人的班组,女天车工超过了一半,工作起来毫不逊色于男同事,艾思文更是凭借高超技艺和心细如发,成了天车班的带头人。

然而,高空作业并非易事。作业是无法中断的,遇到持续性吊装任务,最长要在岗位上坚守4小时。在空旷的车间厂房里,尤其是冬夏两季,这种长时间的高空作业对天车工是不小的考验。面对冬寒夏暑的极端环境,女天车工展现了超乎常人的毅力。

夏日车间如蒸笼,她们需要忍受湿热空气的侵袭。“热浪能把我变成‘车间小烤鸡’。”一名女工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打趣道。可别看她嘴上这么说,一旦坐进操作间操作起来,那叫一个稳准狠。“姐妹们,别怕热,我给你们准备了‘清凉三件套’,保证让你们凉快到飞起。”细心的艾思文会给姐妹们递上凉毛巾和冰矿泉水,还不忘提醒:“别忘了开头顶上的小风扇。”

生理期的考验,对她们而言,是挑战也是团结的见证。艾思文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特别是生理期的女同事,贴心调整班次,“特殊时期,咱们就轻松点儿,短作业,高效率,一样能行”。

业务能力上,这群“女汉子”更不含糊。“记住啊,‘十不吊’是咱们的保命符,一个都不能少!”艾思文严肃又活泼地强调。为让大家记得牢,她还会搜罗各种搞笑又贴切的案例,班前会上讲得大家捧腹大笑,同时又印象深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模拟紧急情境,锻炼脑应激反应,让女天车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越来越强。

至于提升手劲儿,她们也有妙招。“来来来,咱们来个掰腕子大赛,赢了的有奖励噢。”休息时间,车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的手劲儿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在游戏中悄然提高。“推拉操作杆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要精准,要快速。”艾思文边说边做示范,那份专注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

“手上有力,心里有数,安全才能有保障。”这是天车班常说的一句话,也是班组被评为“零安全事故班组”的根源。

耐寂寞

天车工每天高空作业时间长达8小时,最短的班次也要两小时,大部分需要连续作业4小时以上。“飞行”在厂房之巅,天车工的寂寞是从长时间无语言交流开始的,这也是天车工要过的最后一道难关。

对于这群姑娘而言,正是这份孤独,促使她们找到了与世界独特对话的方式——用眼神捕捉每一个细微的手势,用心灵感受每一次精准的协作。

装配钳工那10个熟悉的手势,在天车工的眼中化作了无声的语言,指引着每一次吊装的方向。她们与这些手势之间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学会了用眼神去解读,去回应,甚至去享受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曾经让她们感到窒息的寂寞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份职业深深的热爱和对团队默契的自豪。

程俊人是用手势与艾思文交流最多的装配钳工。他那标准而有力的手势,总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工作的需求,让艾思文在第一时间心领神会。这种超越言语的默契,如同磁石一般,悄然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直到有一天,程俊人感叹道:“我从未想过,竟能有人如此懂我,那一刻,我确信,这就是爱情。”

于是,这对在工作中相知相守的搭档,成了厂区内人人称羡的车间夫妻。他们的爱情,如同天车工与装配钳工的完美配合,既默契又充满力量。在生活中,他们更是将这份默契融入点滴之中,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面对今年五一前夕的紧急任务,艾思文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与丈夫程俊人并肩作战。在她的带领下,11名女天车工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完成了对出口海外的高端装备项目的吊装任务。

艾思文与程俊人的故事,在天车班乃至整个工厂传为佳话,成为工友心中关于爱情、梦想与坚持的美好象征。每当有人提起,总能激起一阵阵温暖的涟漪,最后化为颗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