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焊工出击,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文|康晓潺来源:当代工人

李建刚

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焊工班班长,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师徒辞职

李建刚才42岁,岁月就在他脸上刻下了比同龄人更深的痕迹。这份成熟与稳重,源于他那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他生于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高中没念几天就出来打工了。“当时家里穷,7亩地需要养活5口人。”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6岁的李建刚选择去工厂当工人。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厂加工焊条,给焊条上药。“听起来好像挺复杂,实际上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就跟力工差不多。”李建刚说。

每天早上7时,李建刚第一个来到车间,推着独轮小车到隔壁车间去上货。所谓上货,就是将切割车间切割好的焊条一一装载上车,再运回上药车间。

刚来没几天,班长杨绪锦就觉得这孩子手脚挺勤快,做事又认真,就有意多教他。“来,我考考你:一车货有多重?咱们班一天能完成多少车的焊条?”

李建刚有些发蒙,毕竟他才来3天。为避免尴尬,他赶紧拿起杯子给班长泡茶。

班长摆了摆手,说:“一辆独轮车能装1吨的焊丝,咱们班一天的任务量是18车。”说完笑着摸了摸李建刚的头,嘱咐他:“你还小,不要跟车间里的工人学抽烟。”

杨绪锦是班长,也是李建刚人生中的第一位师傅。“他对我好,教我如何推独轮车又稳又不累,教我养成好习惯。”在杨绪锦的悉心教导下,李建刚迅速成长,班组里的大小事务都变得轻车熟路。半年后的一天,杨绪锦突然叫来李建刚,问他想不想当班长。单纯的李建刚一边笑一边点头。没承想,几天后杨绪锦因家里有事,突然离职了,离职前向厂里推荐了李建刚。就这样,李建刚成了全厂最年轻的班长。

“别看我年龄小,但我干啥事都冲在最前面,活儿比他们干得都多。”李建刚说,当时上药车间一共4个班,其他3个班的班长晚上都不大干活儿,只有李建刚,又推独轮车又给焊条上药。月底时,他们小组超额完成了100吨焊丝的生产任务,每位成员获得了200元的超额奖金。那一刻,李建刚的心被前所未有的骄傲与成就感填满。

一次去外厂参观时,李建刚突然意识到,仅凭体力难以支撑长久,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体力劳作的岗位极易被自动化取代。深秋的一天,李建刚像往常一样推着沉重的焊条车往车间走,不料地上有水,脚下一滑,车连同焊条倾倒后砸向李建刚。虽未伤及筋骨,但他的10个手指甲全部被砸掉。疼痛之余,他也深刻思考起自己的职业道路。这场意外的工伤事故,让他下定决心要学一门真正的技术。没等手养好,他就递交了辞职报告。“多少有点儿不舍,但决心很大。”李建刚说。

几年后,原李建刚所在车间4个班组的工人被迫转岗,全部换成了自动化操作。

从化学学起

辞职后的李建刚开始为自己规划未来。偶然间,他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新能源的报道,称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便开始往这个领域投简历。但因没手艺,他四处碰壁。在应聘了20多家企业后,终于有一家企业——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伸出橄榄枝,愿意让李建刚来试岗。

这家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特别缺人。李建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定要跟着师傅好好学。可到了车间傻眼了,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车间还没建好,设备也不全,只有一个百平方米大的办公室,两位教授坐在那里给8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讲化学。

“教授是从南方请来的,算是这方面的泰斗了,8名大学生也都是学材料专业的。”李建刚说,苦于没学历、没技术,他的工作就是打杂,负责安排教授的起居和做工厂建设的监工。

自知吃了手艺亏,李建刚不想真的变成一个打杂的,便趁着车间装修还不是很忙,一有空就扎到这8名大学生堆里,跟他们一起听教授讲化学原理,讲如何配比新能源电池……大学生们不解地问他:“我们材料专业毕业的听得都有些吃力,你高中都没毕业,听这有啥用啊?”言外之意,你根本不可能学明白。这话深深刺痛了李建刚,他决定就从化学学起。“因为基础差,课上我比他们记得都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建刚记了满满10本笔记,繁多的化学公式都能倒背如流。

除了刻苦,李建刚还有个便利条件,因为负责教授的起居,他每天都有时间与教授接触,课上没听懂的能及时请教。“没想到我真的把这些化学原理学会了。”李建刚说。半年后,8名大学生大部分都走了,留下的李建刚却能独当一面——依照教授的配方组装出精致的电池。

在研制3号电池的时候,返厂率特别高,车间不得不停产倒查原因。眼看交货时间越来越近,李建刚索性住在厂里。经过三天两晚的检查,他终于找到了原因,是外部的焊接出了问题。要想解决它,必须严格把握精度,用氩弧焊才能密封好,于是,李建刚又自学起氩弧焊。半个多月后,他终于把密封问题攻克了。

好学的李建刚先后在检验、单体制造、包装、半成品制备、粉料制备五大班组工作,可以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技术过硬,李建刚再一次当上了班长,也带出了多名技术精湛的徒弟。李建刚常以亲身经历告诉徒弟们,无论起点多低、技术多差,只要肯吃苦就没有学不会的手艺。技多不压身,好技术才是每个人的岗位“护城河”。

随后的几年里,李建刚通过自学,先后考取了高级管道工证、电工证、焊工证等多个证书,并获得辽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大拿。

拿出全部“身家”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李建刚所在的公司,创立之初就将更多的精力财力投放于研发,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公司账面上鲜有收益。

2009年,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就遇到了资金周转难题,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刚刚全款购房,带着妻儿搬进新家的李建刚,心中泛起了波澜。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将自己新买的100平方米的房子拿到银行做抵押贷款,将贷来的钱交给公司。他想用自己的全部“身家”,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想跟企业共渡难关,但嘴上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媳妇说,憋了七八天,李建刚的嘴边起满水疱。媳妇发现不对劲儿,问他是不是有心事瞒着她。

“作为老员工,我就想给大家做个表率。”李建刚鼓起勇气,向媳妇坦白。经过两年多的接触,他觉得老板为人仗义,经常会自掏腰包在节假日为员工买福利。有一名女员工生病住院,老板不仅没扣工资,还送去了慰问金。这些看似不大的事,让李建刚深感老板的为人值得信赖。

他进一步分析,尽管公司当前遇到了困难,但一定会挺过去。公司上一年的营业额高达几千万元,他相信只要甲方及时把货款打过来,公司定能迅速摆脱困境,老板一定不会差他的钱。

还有一点让李建刚比较认同的是,公司自成立以来将大部分资金投到技术研发上,而非盲目追求广告宣传和营销。这种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和稳定的运营节奏,让他坚信公司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李建刚的劝说下,媳妇点了点头,表示支持他。

当将抵押换来的钱款递到老板手中时,李建刚还不忘跟他开玩笑:“我也不要加班费了,咱们一起加油吧。”

公司有难,李建刚想做的不只有倾囊相助。也是在那段时间,公司产品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新产品数次试验均未能合格。“我们应用了一种热电池火工品封接技术,需要解决热电池火工品热量过高,导致火工品哑火失效的问题。”李建刚说。作为一名焊工,他与科研人员配合,白天、晚上不离车间,不断尝试改进,终于在3个月后实现了突破,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为企业扭亏为盈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年,公司就凭借此产品获得了一个小批量的采购订单。

如今,因长时间从事焊接作业而视力受损的李建刚,不得不暂时告别焊工岗位。但凡事喜欢钻研的他,又开始了新发力——学习掌握了电气技术,摸索安装了除湿机稳压设备,为企业大大降低了能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