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春荣是辽宁省阜新市阿尔乡村的一名医生。
更准确地说,他是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卫生室没有轮班,不分科室,梁春荣一个人、一张桌、两条板凳,再加两排输液架,就是全部家当了。
晨光熹微,梁春荣早早就坐在诊室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村里的老人陆陆续续过来问诊:感冒流鼻涕的,花一两元钱就能开一天的药;腰腿疼的,贴上自制的膏药,一个疗程30元钱。遇到没带钱的村民,索性不收了。
村里的老人都很喜欢梁春荣,没生病的日子里也要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跳。看完病后,大伙儿也不急着走。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卫生室里闲话家常,唠到傍晚开饭都是常有的事儿。
这样的日子,已在梁春荣的卫生室里延续了30个春秋。
梁春荣今年65岁。1993年,他从朝阳市建平中医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回乡创办了阿尔乡村卫生室。“想学以致用,也想回馈乡亲,就这样坚持了30多年。”梁春荣说。
乡村医生很累很难,不但要坐诊,更多时候还要到患者家出诊。阿尔乡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干燥,风沙极大。30年间,梁春荣经历了徒步、骑马和骑摩托这三个时期,就像一只沙漠中坚韧的骆驼,身背药箱,跋涉在大漠沟壑。
一年冬夜,梁春荣被“砰砰”的敲门声叫醒,听病人家属说完病情,背上药箱就出发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梁春荣冻得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三四个小时后,病人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梁春荣骑着摩托车还要在沙漠里行两个小时,才能返回卫生室。天气寒冷,摩托车总熄火,梁春荣只能一次次地踩踏启动,小腿被划出几道伤口,等回到家裤管已冻成了血色冰柱。
还有一年冬天,内蒙古吉尔嘎朗镇的患者家属接梁春荣出诊看病。在返回的路上突降暴雪,送梁春荣的面包车在转弯时突然侧滑翻车。好在梁春荣和开车的老乡都是轻微挫伤。30年间,艰难行医的故事太多太多。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只要乡亲打个电话,梁春荣就会出现在患者的家中。全镇十几个村屯和周边的一些乡镇,都留下了他背着药箱行走的深深足迹。
“没有什么能比用小钱儿为乡亲们治病更有意义了。”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梁春荣了解阿尔乡医疗资源的匮乏,深知村民对求医问诊的矛盾和无奈。为缓解治疗压力,梁春荣因地取材制药,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村民看病的费用。在一次外出采药时,梁春荣无意中发现菜根下面的硅砂与中药材有相似功效,便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整理出50余种“硅砂中药”,组合成敷贴、沙浴、足浴的主要原料。他独创的黑膏贴能用于止咳平喘,治疗结肠炎、肝病和痹痛,硅砂泥敷贴则能治疗颈、肩、腰、腿疼痛和皮肤疾病。
“村民最怕的就是因病致贫。前些年有个患者得了肝病,到我这儿来看时,腹胀如鼓,伴有气促、心悸。那时候治疗这病需要一种西药,一小瓶就要300多块,对于农民来说可是重负哇。我给他用了相同药效和疗效的硅砂中药,省下不少钱,效果也不错,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盼头。”梁春荣说。
地处偏远、收入微薄、条件艰苦,让无数年轻人却步,梁春荣却从未想过离开。“我和那些年轻医生不一样,我对村子里每个乡亲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他们在村口喊一声,我就能立刻赶过去,去了直接就看病。”梁春荣自豪于和村民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更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我国数以百万计的乡村医生岗位上,无数人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行医数十年,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乡村,甚至退休后也没有卸下肩上的重担,继续为村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守护着他们的健康。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就没有退休一说。”梁春荣已退休5年,65岁的他仍守在那个熟悉的、为之奔忙了大半辈子的乡村。与沙漠抗争的人偏爱绿色,而梁春荣不知道的是,他和他的卫生室早已成为阿尔乡村民心中的绿洲,点亮了大漠,更酿出了甘甜。
村卫生室气氛融洽,村民来看病如同邻里之间串门。
梁春荣整理出50余种“硅砂中药”,用小钱儿为村民治病。
农民看病、开药多是挂账,梁春荣也很少追讨诊费,多年来形成厚厚的账本。
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居多,巡诊是村医看病的主要方式。
梁春荣的妻子原本计划退休后与丈夫一起旅游,但面对停不下来的梁春荣,只能搁置,“既然他选择守着乡亲,那我就守着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