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上海有个工人村

作者:文|枫桥来源:当代工人

“真没想到,窗外安静了,反倒叫人睡不着。”这是69岁的章月芳从曹杨一村搬出后第一夜的感受。

章月芳没想到自己会想念曹杨的热闹。

为工人而建

“住进一村,全家人睡觉都会笑醒。那时这里的生活,在全国都找不出几个哩。”章月芳讲起过去,语调不自觉地上扬。

是啊,谁人不知曹杨新村呢?

刚解放的上海,存在大片的棚户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有一种用简陋材料搭建的棚户叫“滚地龙”,住在里面真是苦不堪言。为改善上海人民的居住条件,1950年,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写下一幅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上海开埠以来第一个工人新村应运而生。

“我母亲讲过,那时还成立了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很快就选定了一个地块,跟几个工厂区域相距不远,便于工人上下班。这个地块靠近曹杨路,所以命名为曹杨一村。”章月芳回忆。

1951年,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曹杨一村正式开工。不足一年的光景,48栋红瓦黄墙的苏式楼房就拔地而起,工人住新式楼房的新闻随之轰动全国。

那是一段充满荣光的岁月。1952年6月25日,第一批曹杨新村的居民乘着卡车,在鲜花、鼓声、欢呼声中,喜气洋洋地乔迁新居。他们共114位,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比如全国劳模裔式娟,她从破草房搬进了新居;市劳模杨富珍,则从危棚简屋迁至楼房……入住曹杨一村的共有1002户人家,来自217个纺织厂和五金厂,分布在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每个工厂只能分到四五户入住,大家都无比自豪。

“我姆妈(上海话,意为妈妈)在国营棉纺织厂工作,是劳模,所以我家才分到一间房。”章月芳说,“家里姐妹5个,我最小,也最光荣,因为我是1956年出生在曹杨一村的。”

虽然叫“新村”,但社区营造、规划理念、房屋设施以及入住的荣耀感,在当时都算得上顶配。尽管三四个家庭共用厨房和卫生间,但对于那些仍处于没有自来水、民用电环境的市民来说,曹杨新村无疑是梦想中的生活。“屋里,木地板、自来水、电灯、煤气、抽水马桶齐全;屋外,草木繁盛,河浜环绕。老赞咯(上海话,意为很好)。”章月芳说。

作为第一批入住曹杨新村的居民,78岁的李淑华已在曹杨新村住了74年。“当时能够住进曹杨新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那时我5岁,跟着父母来到刚刚建成的曹杨新村安家,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居住条件一流。”李淑华说,尽管分给他家的房子只有一室半,20多平方米,但解决了全家老老小小6口人的居住问题,大家都满意极了。

看着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棂,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是呀,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公园、菜市场什么都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还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那可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啊,全上海人家还都在倒马桶、烧煤炉呢。”

不仅如此,医院、学校、电影院、大浴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人们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就能解决日常生活需求。

热闹起来的一村,带动了工人新村的蓬勃发展,曹杨新村逐渐由一村增加到九村,居民也从最早的1002户发展到3.9万余户。因空间大、绿化好、生活便利,从1955年到20世纪90年代,曹杨一村成为上海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利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推出了“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接待项目,接待过世界上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209批外宾,其中有不少政府首脑和知名人士。

在新时代返老还童

历经数十年风雨,当年的现代化新村日渐老化。雅致时髦的砖木结构,已经墙皮脱落、白蚁成灾……章月芳家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住起来也不那么舒服了:厨房、卫生间,3家合用;砖木结构的房屋,楼上走路,楼下“咚咚”作响。

上海的新小区不断拔地而起,老旧小区陆续被拆除重建,曹杨一村却不在此列。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它承载着“新中国第一”的特殊印记,这一份珍贵的建筑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因此不能被拆除。但是,曹杨人对于旧貌换新颜的渴望越发迫切。

期盼终在2019年落地——曹杨新村旧住房成套改造开启。

在改造开始前,曹杨一村的居民需要先搬到外面暂住。在搬迁的那些日子里,退休的王妙瑞几乎每天都去现场看热闹,送熟人。“老李是我在曹杨健身房打乒乓球认识的朋友,他对我说过,当年他家从棚户区搬进曹杨一村时,借来一辆黄鱼车,全部家当仅有两只木箱、一副床架和铺板,加上吃饭家什。马桶和煤球炉没搬过来,因为到曹杨新村可以烧煤气,还有了卫生间。现在临时搬场,东西装满了大卡车。”王妙瑞说,一年后搬回来,老李的不少旧东西、老家电都可以处理掉了。

开工后,王妙瑞也不时到施工现场走走看看。在建筑工人的努力下,一项项改造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次改造保留了房屋的南立面,朝北的凹面则重新设计施工,增加的面积实现了每家煤卫独用,屋顶新长出了一只只白色“小蘑菇”,那是楼上人家的脱排油烟机通风口。每家窗外有统一的晒衣架,小区的路边设置了电动汽车共享充电站,每栋楼门口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

每幢楼房的屋顶、窗户、墙壁都是原来的红色和奶黄色,东西山墙的透气窗上保留了一村的标志:回纹镂空图案S,这是“上”字的拼音首字母,代表上海。建筑工人用长满老茧的手,绣出了一幅“修旧如旧”并更能适应新生活的经典建筑作品。

“老李回家了,他说一村旧改后比当年新造时还要漂亮。小区新建了户外智能亭廊,顶棚能跟随阳光调节角度,闭合能遮阳,打开可采光,下雨时卷帘自动放下防止雨水飘进亭廊。”王妙瑞和老李坐在亭廊聊天,他俩真心希望此刻能下一场雨,见识一下科技带给老小区的新享受。

曹杨一村在新时代返老还童了。从枫桥路走进曹杨社区,可见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合杆工程将所有电线埋入地下管道,马路上没有了架空线,视角中的“裂缝”消失了,蓝天变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

结合旧居成套改造,绿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更新改造后的曹杨公园成为新村更美的后花园,居民有了温馨舒适的休闲园林。S形的花溪路有“小衡山路”之誉,常年来此行走锻炼的人川流不息;仅一村周边的口袋公园就多达5个,还有4个街角绿景;人行道旁边新添了立式花架,相隔10米左右一只,随季更换红掌、菊花、绣球、美人蕉等名贵品种,于是有了“赏花最佳来曹杨”的口碑……焕发青春的曹杨新村重回大众视野,一拨又一拨年轻人前来打卡,重新爱上了这里的慢生活和好滋味。

红烧肉、油爆虾、蟹粉蛋、糖醋小排……一个秋日的中午,家住曹杨新村的侯生泉、徐经全老两口,用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海派家宴招待几位做客的外宾。“6个冷菜、6个热菜加上两道主食,昨天就开始准备了,要让老外尝尝我们曹杨人家的好味道!”侯生泉说。

那天中午,曹杨新村街道共有四五户居民在家欢宴外宾。这是上海人民对外友协在曹杨新村街道举办中外市民交流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