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脚离地的那一瞬间,石铭就知道,自己要赢了。这是UFC精英之路女子组草量级的决赛。拿下冠军,意味着将会获得这个世界顶级、规模最大的职业综合格斗赛事的选手合同,冲击金腰带。
最终对手倒下,UFC也出现了巨大爆冷——此前,这个赛事的获胜者从未有过业余选手,更何况还是一位来自中医院的大夫。
遇见擒锁式
比赛结束,这位令人瞩目的新晋冠军回到昆明,生活随即有了变化。最近的号都被挂满,有人其实没生病,就想找她聊聊天;有粉丝找过来要签名合影,她抿嘴露出两个酒窝,姿态恭敬;她成了媒体的宠儿,采访和拍摄源源不断排满了日程,一个月说的话比以往一年还多……外界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来自她的反差,毕竟没有业余选手能打UFC,她是第一个。
这也是教练巴格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是10年前的事了。巴格是伊朗人,拿过两个国家级别的摔跤冠军。2016年,他在云南昆明一所大学教书,课余时间和朋友办了红星摔跤俱乐部,教擒锁式摔跤。这个野生的俱乐部里,聚集了一帮业余爱好者,诸如数学老师、保安、保险推销员。石铭身在其中显得尤为特别,一是因为那时候她还在云南的中医药大学读书,从没练过摔跤;二是因为她是屈指可数的女性之一。
石铭并非慕名而来。因为好动,她13岁时被家人送去学跆拳道,也接触过散打、泰拳,参加过一些散打和综合格斗比赛。那时候,因为中国选手李景亮在UFC的活跃,综合格斗在中国刚刚兴起,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比赛也很“野生”,大多是散打选手参赛,大家戴着薄薄的拳套,在八角笼里“乱七八糟地打”,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那时的赛事方会做很多宣传,比如给选手起一些江湖名号。石铭的名号叫“十三妹”,因为13岁开始习武。比赛小打小闹,赢得少输得多,她不在意。最大的乐趣在于,比赛通常在热门旅游景点,不仅有主办方包食宿,若赢了还有奖金,可以借机会出去走走。“输了挺正常的,赢不正常。”石铭觉得能参加比赛就是幸运。
可来到这家俱乐部后,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之前去过的大部分俱乐部,对头部的击打力量太大了。”石铭说,作为内科医生,她深知一个重击的杀伤力以及对脑部的伤害。但因为几乎没人会用擒锁式摔跤,所以在中国的综合格斗比赛中,重击仍是主流。的确,传统综合格斗世界的规则,崇尚的是力量和身体压制,就像人们熟知的张伟丽说的那样:“冠军头衔迟早会被更强悍的肉体替换。”
看过巴格的比赛视频后,石铭开始有了颠覆性的新认识。“一回合几分钟之内就降伏对方了,根本不用打满三回合,不会打到鼻青脸肿,用一些反关节技术就把对手锁住了,我才发现原来可以这样。”
“其实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行,很多国际顶级的综合格斗选手都有摔跤背景,不用很大爆发力,力量小的人也可以节约自己的体能,消耗对方的体能,在后面的回合赢下比赛。”石铭被擒锁式摔跤背后的价值观——安全、把伤害降低——深深吸引住。这也将原本身形瘦小、非专业出身的石铭引向了另一条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消耗对手的体能,依靠头脑,伺机降伏。
在不被看好中自洽
证明的时刻很快到来。经过高强度训练,一场国内顶尖的职业比赛邀请石铭参加。对手来自很好的俱乐部,比赛排名第一。没人认为石铭能赢自是情理之中:来自业余俱乐部,基本没有参赛的机会;这次若不是别的俱乐部借她过去,根本不会有参赛资格。
那不是多么愉快的回忆。借调的俱乐部不承认石铭,她主动和对手打招呼也被无视。比赛前,主办方给对手拍了很多视频,似乎胜负已定……又一次不被看好。
石铭赢了,对手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那一次,她初尝名利场滋味。很多俱乐部争着把她的名字收入囊中,借调的俱乐部态度也变了,“她是我们的学生”。但她没有如行业里惯常期待的那样,为这个俱乐部多做宣传。相反,她回到原来那个没有独立训练场地的业余俱乐部,加紧训练。
渐渐地,输多赢少变成了赢多输少,内心也有东西悄悄冒头:“没天赋,不等于没有机会拿到冠军。”
2021年,上海UFC精英训练中心抛来橄榄枝,邀请石铭和众多高手参加联合测试。第一次新秀选拔,他们没有看中她。在那之后石铭又赢了四五场比赛,终获得了一张前往上海的车票。
上海之行再次改变了石铭对格斗的看法,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或许这是综合格斗世界主流的测试标准,比拼身体数据、肌肉。尽管并不适合她,但她依旧对自己的技术满怀信心,“可以用自己的规则赢下比赛”。
然而,突围之路变得尤其艰难。那些年,她无法出国参加国际性比赛,国外的比赛又进不来,原本综合格斗比赛就不多,如今机会变得更少了。教练巴格那时不在国内,俱乐部暂时解散了。她常常独自参加比赛,巴格见缝插针地远程教学。
艰难不只有这些。职业赛的胜负并非完全源于实力的较量。在石铭崭露头角后,有的赛事主办方不希望安排她和自己的合同选手比赛,因为输给一个业余选手,会给他们打造的明星抹上“不光彩”的一笔。
一些比赛在石铭看来也并不公平。比如主办方为了增加真人秀,会把回合间休息的一分钟延长到两分钟,而她的战术是消耗对手,时间一长对手的体力就恢复了。甚至判定也是,比如某一场结算完点数,裁判举起了对手的手——这是主办方的合同选手。她感到非常意外,找裁判理论,但没有用,毕竟综合格斗职业赛是商业性的,公平向来不是商业世界最重要的准则。
那次失败后,石铭沮丧了很久,一度想放弃综合格斗。“没有希望,什么时候谁才能给我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悲观归悲观,她还是没有停过训练,因为格斗这件事还是会让她快乐的。那时石铭作为新手医生已进入临床开始工作了。在各科室轮岗,有时还要跟120出急诊,处理突发状况,收入和付出又不成正比,还得承受患者的负面情绪……她觉得有些压抑。每当离开医院白晃晃的灯光、蓝灰色的地板,来到拳馆,看到那块黄色地垫,她的心情才随之明朗起来。
简单对手不简单
距离证明自己只差一个机会,这个机会终于在2024年3月到来——石铭拿到UFC精英之路的比赛邀请。收到邀请的那一刻,巴格立马看了所有对手的资料,觉得胜券在握,“打败对手没有那么难,得到UFC的注意才比较难”。
这个机会实在来之不易。UFC精英之路第一次在亚洲举办女子组的比赛,而石铭则是在截止日期之后才收到邀请函。“需要8个高水平的选手,已经有3个中国女孩儿参赛,意味着他们一直努力在找其他的亚洲选手,但就是找不到。”
外界也没有觉得石铭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这种不被看好一直伴随了这场比赛的全过程。巴格分析,从比赛排布就能看出来,每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对战的是相对容易的选手,“去UFC之前,需要展示一个选手有多厉害,给她们一些轻松的比赛,建立知名度。当你赢得漂亮,就会变得更受欢迎。”从第一场对战韩国选手徐艺谭到第二轮的董华香,再到决赛的冯萧灿,石铭一直被认为是那个“简单的对手”。
意外一次又一次出现,她赢过了前三号种子选手。“我们算是破坏了她们的计划。”巴格说。陆续战胜两个重要对手之后,各种声音依旧不绝于耳。观众觉得她的动作不那么有爆发力、有威胁,不像别的选手一个漂亮的动作就把对方摔倒,认为她只是“运气好”。
离胜利越近,这些声音在她内心越成为一根刺。她成长变强,拿下许多胜利之后,对于不被看好这件事,不再接受了。她要证明自己。
最后那个决胜的“高扫踢”让她被业界和观众记住了,也让她拿下了UFC的合同。
一直看着石铭成长起来的队友李炫也有些意外。李炫打过国内顶级的职业赛,知道业余选手打职业的艰难:输的人可能失去信心,赢的人爱好已经到尽头了,有别的规划要去做;有的人受伤太多,或者觉得赚得少;教练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压榨选手、战术训练不到位……很多环节都能成为放弃的诱因。
“她像神奇女侠。”有一次团队开玩笑给彼此起外号,大家一下就想到了这位女英雄,正义又热血,漂亮又有活力,超级英雄的世界里一位难得的女性。队友们觉得石铭也有这样的独特之处,比如强大的技术能力、形象好,还有中医这样反差的职业身份,更容易受到机会青睐。
对石铭来说,她始终享受综合格斗比赛的快乐。不止力量上的压制,更多是智力上的比拼,“像下棋一样,我出一个,她出一个,看一下我再出一个”。遇到更厉害的对手,她就想知道自己行不行。
打入UFC,挑战更多高手,她兴奋而期待,也能更大胆地使用终结技术,不用担心对方难以接招而造成严重伤害。她还在回想那场决赛,第一第二回合,如果没有犯错,第三回合不会那么胶着,需要那个高扫踢。她还是想用一贯信奉的准则,安全、科学地赢下比赛。
那个胜利的夜晚,发布会结束后已经很晚了,石铭脸上还挂着伤,腿也一瘸一拐的。但是不管了,李炫和另一个助理教练扶着她,他们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区,找不到一家开门的小店庆祝,最后在麦当劳吃了一顿快餐。这是属于他们的夜晚。
一位母亲带着读中学的女儿去拳馆训练,拿着拳套找石铭签名。摄影 魏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