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兰赫尔辛基市的Oodi图书馆。
颂歌的魅力
著名作家海伦· 凯勒曾说:“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就坐落着这么一座外形酷似巨型豪华邮轮的图书馆,名为Oodi,芬兰语意为“颂歌”。它以近7.6亿元人民币的造价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图书馆之一,并被《时代周刊》列入“全球100个最佳目的地”榜单。
2022年,我曾和朋友前往芬兰游玩。在那里停留的半个月内,我们5次进出颂歌图书馆,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图书馆的认知。我们每次进出都没遇到保安或门卫,更不需要安检或刷脸。读者中,有骑着自行车来的少年,有推着婴儿车的三口之家,更有跟着导游进来打卡的旅行团。在芬兰,颂歌图书馆已然成了最热门的网红景点。
颂歌图书馆紧邻中央火车站、议会大厦和城市公园。从外观看,两根跨度超过100米的钢铁拱桥犹如骨架,支撑住了这艘“雪国巨轮”。船身表面则由芬兰云杉木质“皮肤”覆盖,看起来大气又恢宏。惹人注目的还有顶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在自然光线的映射下,白色的天花板宛若一朵起伏的云朵,立刻将人拉入海上游船的意境。
图书馆共有3层,但除了顶层,剩下的部分都和传统图书馆没什么关系。第一层好似“城市会客厅”。在这里,仿佛置身室内广场,不仅能看展,还有画廊和电影院。你还可以在影院组织自己的表演、演讲或音乐会。会友区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图书和国际象棋,让人们可以捉对厮杀、以棋会友。慢悠悠地消磨完时光后,循着香味儿就能前往咖啡厅和餐吧填饱肚子。
图书馆的第二层更像一个“百变市民秀”,不仅聚集了众多手艺人,缝纫机、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设备也应有尽有。我们看到有人在这里打印海报、缝制包袋,或者干些其他的木工活儿,哪怕想做上两套衣服也不在话下。颂歌还经常举办工作坊,教大家变废为宝,比如用软木塞和旧皮革做耳钉,又酷又有特色。
你还可以在这里制作音乐。图书馆不仅配备了专业录音室,钢琴、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也一应俱全。没准儿待上几个小时,你就能拥有一个专属Demo(录音样带)。
不想干活儿,只想娱乐,也没问题。这里的游戏库可能比大多数人家里的还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想干的,那就席地而坐,依着柱子听歌、聊天儿、看杂志。这里还是自由职业者的绝佳办公室,即便你把键盘敲得叮当响,也不会像在传统图书馆里那样被人提醒“嘘”。
当然,颂歌也没有忘记它作为图书馆的使命。在第三层,4500平方米的开放式阅览大厅宽阔明亮。虽说它的藏书只有10万册,但基本是时下热门之作,且更换频繁。
和不少图书馆动辄两米高的书架不同,这里的所有书抬手即得,绝不会出现踮脚也够不到的尴尬。想要伏案记笔记,可以选择宽敞大桌;如果需要氛围感,那就面朝大窗,眼前就是静谧的冰雪世界;不想循规蹈矩,还有阶梯式的区域随你或坐或卧,和朋友在此闲坐、讨论,就如同在公园草坪上一般自在;想更亲密一些,欢迎来到“南瓜屋”,它在儿童区尽头,你可以在这里抱着孩子讲绘本,尽享温馨亲子时光。
淡雅书香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会聚颂歌,都能度过自己专属的快乐时光。
“众筹”而建
颂歌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好像不是很洋气,但它却是评委从1600个芬兰人递交的入选名单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座图书馆是为了公民而建的,也是献给芬兰独立百年的一份大礼。
一周7天,它从早8到晚10,欢迎所有市民和游客免费登“船”。因为多元的接纳性,颂歌在2018年开放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迎来100万名游客。在纸质阅读逐渐被电子阅读取代的今天,许多图书馆不是变成尘封的藏书阁,就是沦为自习室。而在总人口不到70万人的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却能迎来日均万余人到访,这样的“爆款”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
原来,颂歌最初的设计原则就是倾听公民声音。2008年起,设计团队就开始广泛调研,做了一个“公共梦想”的征集,鼓励市民说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想法,张贴在一棵虚拟的“梦想之树”上。
最终,“梦想之树”共收集到2300个关于图书馆的梦想。其中占比最大的内容,当数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建议,如“希望可以与哲学家会面,让作家指导未来的作家”“最好有一个温馨舒适的手工艺品室或针织角,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钩织艺术作品,同时可以听有声读物、喝茶”“我想在图书馆的花园里看户外电影”……团队甚至还征集了关于“是否想在图书馆约会”的看法。
女性的意见也得到了特别的尊重。生于1947年的马娅·贝恩茨顿是颂歌图书馆的重要创建人物,她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40余年,一直致力于推动颂歌图书馆项目落地。因此,在颂歌建成后,一楼多功能厅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图书馆前门和广场间的一片区域,是以一位叫海勒·坎尼拉的女性名字命名的。她的图书馆从业生涯早在芬兰独立时就开始了。在45年的图书馆事业中,她曾提出图书馆应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并由税收维持,为芬兰图书馆机构的建成和相关立法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小朋友的想法同样受到颂歌设计团队的重视。图书馆内有3个移动机器人,每天负责在楼层间运送书箱。工作人员向全市小朋友征集这3位“小助手”的名字,最终在250条投稿里选中一名10岁小朋友的提议,以芬兰儿童读物中3个人物的名字为机器人命名。
基于如此广泛的沟通、调查和精益求精的细节设计,颂歌图书馆从开发到落成,用了整整10年。它最大限度尊重公民意愿,正如图书馆总监所说:“在颂歌,商人、婴儿、学生和无家可归者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在图书馆里享受自己。”
图书先献给谁
芬兰是一个全民热爱阅读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里最好的建筑、最好的设计都是献给学校和图书馆的。
我在颂歌图书馆里结识了一位带着孩子来读书的妈妈,名叫薇拉。薇拉说,芬兰人的读书习惯是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养成的。她怀孕时,芬兰社会福利局发给她一个“妈妈盒”,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婴儿衣物、用品,还有一本由政府赠送的诗歌绘本。
绘本用厚纸板做成,色彩鲜艳,很容易吸引婴儿的注意力。政府鼓励准爸妈经常给孩子读歌谣,这样孩子就会在无形中形成韵律节奏,对将来的语言学习很有帮助。
芬兰的孩子在3岁半到5岁半之间,还要进行“阅读预备能力”测试。虽然芬兰孩子正式上小学的时间是7岁,但在那之前的1—3年,已经是学前孩子在生活中培养阅读预备能力的关键期。阅读能力会影响将来所有学科的学习,因此,芬兰要通过这个测试来评估孩子在阅读能力的准备上是否需要协助。
薇拉说,孩子在4岁时,她收到了来自政府的一封信,告诉她将有一名老师,到幼儿园为孩子做一对一的“阅读预备能力”测试。评测的两分钟里,只有老师和孩子单独在场,内容大概是测试孩子对于芬兰文音节、听音的分辨能力,以及是否有兴趣了解和辨识字母之间的不同。专业人员会根据结果,检验孩子的阅读预备能力是否达到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家长也需要填写资料,包括家族里是否曾有患阅读障碍的人等,作为参考。让薇拉感到意外的是,她的孩子没有通过测评。老师告诉她,很多没通过的孩子,其实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因为影响评量的因素太多了。针对没通过的孩子,政府会推荐家长使用一个特别的教育网站,帮助在阅读能力和数理能力上有困难的孩子,通过游戏进行学习。
网站里除了芬兰语,还针对来自不同语系的移民孩子调整游戏内容,因为不同语系的孩子学习芬兰字母时会有不同的混淆或困扰。比如针对使用俄文、英文、阿拉伯文、库德文的移民孩子,游戏中还有专门的版本辅助他们学习。
在芬兰的小学,学生们每周都会有固定的自由阅读课,大家可以不限场合、不限姿势、不限书目,随意阅读。教室、走廊、图书馆、角落,趴在地上、躺在楼梯上,任何地点、任何姿势都可以,只为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无论是用0岁歌谣绘本进行启蒙,还是为4岁孩子进行阅读预备能力测试;无论是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予以协助鼓励,还是在全国大城小镇建设图书馆,可以说,芬兰为全民阅读打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大环境,就像颂歌图书馆旋转楼梯上那400个关于“图书应该献给谁”的答案所说的那样:为了诚实的人、为了失败的人、为了无辜的人、为了被误解的人、为了想躲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