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面对•辽宁省丹东市总工会“百企万人”劳动和技能竞赛
在辽宁省丹东市,民营经济的市场总量占比高达95%,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发展离不开人的支撑。如何让技术工人留得住、有奔头儿,已成为丹东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挑战,丹东市总工会启动了“百企万人”劳动和技能竞赛,通过一场场紧扣地方产业特色、向更多行业领域延伸、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更高规格提升的技能竞赛,不仅搭建了一个技能竞赛和人才选拔的平台,还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为丹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工会力量。
丹东市总工会选拔出的选手参加了2024年辽宁省工业机器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赛项向外
刘洪轻点鼠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赛随之展开。身为参赛选手中唯一的学生代表,刘洪未曾预料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会因一场大赛出现转折。与刘洪同样改变的,还有丹东市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2022年,辽宁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和省总工会联合发布了举办第一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丹东市总工会以此为契机,率先在全市范围内举办选拔赛,旨在选拔技工人才的同时,为民营企业用工荒寻找破解之道。
以往的职工技能竞赛,通常在企业车间内举行,虽然起到了提升职工技能的作用,但影响力多囿于车间之内。为更好地把技能竞赛拓展到全市范围,丹东市总工会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企业的调研。
“是否可以将技能竞赛的举办地转移到职业院校?学校里就有成熟的比赛场地,还能让学生一睹高级技工的风采,感受当高级技工的光荣,激发和增强他们到企业去、扎根一线的意愿。”在一次调研会上,企业代表的这番话给丹东市总工会带来了新的思路。然而,究竟由哪家学校来承办技能竞赛,丹东市总工会颇感棘手。
恰在此时,一则喜讯传来——在第九届全国数控技术大赛上,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的教师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二等奖。作为丹东本地的老牌院校,机电学院连续两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中荣登辽宁省高职院校首位,软硬件条件出众。不仅如此,机电学院的教学主攻方向也与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十分贴合。于是,丹东市总工会顺势作出决定,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等几个重点赛项设在这里。
在选拔赛中,18岁的学生刘洪表现出色,尚未毕业便收到丹东多家企业的聘请。“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机电学院老师胡国柱说。一前一后,刘洪的事例,映射出一场新旧模式的转换。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机电学院获得了资金支持,还与洪家光等大国工匠建立了紧密联系,为教学提供帮助,实现了校企之间深度合作。这种合作让学校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技能竞赛的举办,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更成为激励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并重视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胡国柱说。
随着技能竞赛改变的还有对“当工人”的社会认同。近年来,以机电学院为首的丹东几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读技校同样出彩”逐步被一些家长认可。据统计,机电学院近3年就业率超过98%,很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取得名次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大厂的入职邀请。
如今,丹东几家职业学校已与沈阳、广州等地的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未来还将致力于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储备更多技术人才。“这就是工会办赛的初衷之一,通过比赛搭建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推动技能人才的高效流动与培养。我们不光要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技工荒问题,更想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丹东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武恒泽说。
这是丹东市总工会开展“百企万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一个缩影。除借助学校办赛外,丹东市总工会还将竞赛向更多领域延伸,把竞赛赛项从生产扩域至流通、经营、管理等多个工种,仅2024年就吸引全市20多个产业近300家企业的5万余名职工参与。
需求向内
随着技能竞赛的扩面,特色产业成了丹东市总工会的关注焦点。彼时,丹东的涡轮增压、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都已颇具规模,要想更上一层楼,技术工人的储备与培养成为关键的一环。
丹东拥有超过30家仪器仪表企业,这些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极为迫切。其他行业若缺乏技术工人,可通过提供高薪来从外部聘请,但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工人几乎全部聚集在丹东,本地培养成为唯一的途径。因此,丹东市总工会认为举办一场有关钟表与精密制造的技能竞赛势在必行。但在最初阶段,这一提议并未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
“我们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通过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的水平;另一方面又担心赛事流于形式化,与实际生产脱节,浪费时间。”丹东某制表企业负责人刘海略显忧虑地说。毕竟,辽宁省内乃至全国针对手表行业举办技能竞赛的都十分少见。
“没有先例就自己探索。”为消除企业的顾虑,武恒泽和同事深入企业车间,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探讨如何让竞赛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以更好地服务生产。
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丹东市总工会决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竞赛题目的设计,确保题目既考察参赛者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设立了企业观摩团,让企业能够直观看到竞赛的全过程,感受竞赛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最终,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赵云荣获竞赛冠军。“比赛内容与日常生产紧密相关,不仅锻炼了我的技能,裁判的赛后点评还让我学到了许多新方法,这次比赛让我收获颇丰。”赵云笑着说。
成功举办钟表与精密制造技能竞赛后,丹东市总工会信心倍增,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特色产业。他们注意到,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工人的满足感不强,并且频繁出现跳槽现象。
“企业成立了十几年,虽然服装产品远销海内外,但由于之前对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400余名一线职工,没有一人获得过等级证书和荣誉。”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合谷”)工会负责人坦言。
“海合谷这家企业,我先后去了五六次,目的就是劝说他们参加各级职工技能竞赛。”武恒泽说,很多企业都像海合谷一样,明明职工水平很高,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比赛,其中有对参加技能竞赛不够了解的,有担心参赛会影响生产的,还有觉得参赛麻烦不愿折腾的。但经过武恒泽和同事们的耐心讲解和劝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技能竞赛对提升职工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报名参赛。
“过去我常跟孩子说,这一行是没有前途的。但现在情况变了。我通过了技能等级考试,工资待遇也提了上去。因为参赛获奖,还在电视上露脸了。我女儿老高兴了,总和同学炫耀。”海合谷职工衣剑平自豪地说。目前,海合谷已有7名员工获得中级职称,还有1名职工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其实,无论是制衣比赛中的实操裁剪、缝制,还是数控铣项目压缩至0.002毫米的极限误差,技术工人的精湛技艺,并非单纯为了比赛而精益求精。这些技艺背后,都有着真实需求的驱动。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互贴合,正逐渐成为工会举办技能竞赛越来越明确的初衷。
答案在一线
2024年,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支持“5454”产业体系发展,其中统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仪器仪表、食品、矿产品精深加工5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如何通过技能竞赛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如何更紧密地贴合企业生产实际?这些疑问,丹东市总工会在企业生产一线逐渐找到了答案。
有一次,一家企业加工的涡轮增压设备遇到了棘手问题,原因是客户将其安装在汽车上,使用不久便出现故障,但企业迟迟未能找出症结所在。得知这一难题,丹东市总工会马上联系机电学院等多家学校的“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会邀请专家亲临企业车间,现场解决问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困扰企业许久的技术难题被圆满解决。
看到工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愿意求助工会。为此,丹东市总工会联合辽宁省职业技能鉴定协会,聘请沈阳、厦门、佛山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开展常态化进企业授课活动。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技能,还帮助企业对接资源,拓宽了技术革新的思路。
“发展和人才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还积极推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武恒泽说。通过联合举办技能培训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长期与企业车间工人打成一片,武恒泽被工人亲切地称为“武哥”,他也习惯于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他会定期给企业发意见表,倾听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导向,这样才能让技能竞赛更加贴近实际,发挥更大的作用。”武恒泽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与工会之间的信任逐渐加深,企业也更愿意打开心扉。“这些年丹东确实进步不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但真正留在丹东就业的又有多少呢?我们都在为外地培养人才。”一家生产涡轮增压设备的企业老板直言不讳。
“短期内,这种人才流失的趋势难以扭转。”武恒泽表示,丹东市总工会正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如指导企业调整一线工人的薪资结构、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等。同时,丹东市总工会还观察到,那些获评劳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甚至仅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得奖的技术工人都因此增强了职业的荣誉感、认同感,跳槽率会相对较低。所以,工会计划将更多的荣誉和机会向一线职工倾斜,为他们量身打造更多实用的技能竞赛。“相信随着丹东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选择留在企业扎根家乡,为丹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恒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