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国辉带领团队成员观测培养瓶中的蓝莓幼株。
一方水土的底气
赶在过年的前几天,小浆果研究团队一行9人来到丹东市东港温室蓝莓基地。下了车,他们便一头钻进蓝莓大棚。顷刻间,温润的水汽拥裹全身。团队中主攻蓝莓病理学的留美博士林杉立刻意识到,温室给水过频,土壤湿度过大。她马上建议果农每4天进行一次10—20分钟的小水频浇,同时注意精简施肥。
“大专家来了,这下我心里有底了。”东港市黑沟镇大柴沟村果农于凤春家今年种了4棚温室蓝莓,每个棚占地2亩左右,大约有800盆蓝莓苗。于凤春掰着手指计算:“我种的是新品种,每盆产量能达到4—5斤,头茬预计能卖出每斤160—180元的好价格,希望今年收入再翻一番。”
这时,其他种植户听信儿陆续赶来,围着林杉几人不停地问这问那。针对棚内温度管理、采摘保鲜、运输配送等问题,团队成员一一开出“灵验药方”。
“大专家”“特派员”“老朋友”,这是于凤春在内的很多蓝莓种植户对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的称呼。叫法虽有不同,一致的却是他们是许多农民心中“没有一点儿架子的真正的科学家”。
这一切要源于25年前。2000年的元旦,黄国辉赴智利交流学习。在那里,他见到了一种蓝紫色的水果——蓝莓,个头不大却格外酸甜爽口,更重要的是在欧美格外畅销。
蓝莓喜欢酸性土壤,而在离智利近2万公里之遥的丹东,也分布着大面积的酸性沙壤土,非常适合蓝莓生长。“气候条件很合适,或许可以把蓝莓搬到丹东种。”这个念头在黄国辉的头脑里越发清晰起来。
2006年,黄国辉结束了实习带教工作,回到辽东学院,第一件想做的事儿就是种蓝莓。在他的建议下,学校盖起了温室,引入80多个蓝莓品种,并成立了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小浆果研究团队的故事从此展开。
最开始面对的困难多得“可以写本书”。首先是人手不够,最初小浆果研究团队只有3个人,却要完成十几个人的工作量。对于蓝莓,大多数人更是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连资深的渠道商也不知道这种小果子应该怎么卖。更大的问题在技术方面:最初选种的一些品种更适合加工而非鲜食,而那些适合鲜食的品种,在当时被专家认为不适合在北方栽种。
蓝莓2.0时代
从零到一的过程,往往比从一到百更难。“那么多品种,我们不信就没一个合适的,一个个试,总会找到答案。”黄国辉说。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这位新潮时尚、衬衫T恤天天换的大学老师,不仅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甚至拼到“钻进地垄里给果树剪枝”。在团队的组培室里,一排排培养瓶整整齐齐摆满了架子,每一个透明的培养瓶中都有几十株通过组织培养方式培育的蓝莓幼苗。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小浆果团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品种和种植方案。
团队成员开始往返于学校和乡村,为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推广蓝莓。慢慢地,农户们认识了这种小浆果,蓝莓有了销路。
如今小浆果研究团队每当来到田间地头,总会感受到农户的超高热情。团队已经有了18位成员,均来自辽东学院农学院,研究方向覆盖了从品种选育、蓝莓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贮存的产业链条,农户们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如果说选择让人们认识蓝莓、种植蓝莓,是小浆果研究团队的第一个工作重点,那么现在他们迈入了蓝莓2.0时代。
“大家平日里都有教学任务,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技术服务,这么多年基本每个周末都在到处跑。”负责人周文杰说。她2016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小浆果研究团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在示范基地和农田里总能看见她的身影。当然,不只是周文杰,整个团队都是这样。
“做应用不下地,永远不知道田里发生了什么。”林杉曾就职于云南一家大型蓝莓种植公司,用药、施肥等记录一应俱全,管理十分正规。而丹东的农户,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控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帮助。
为让农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小浆果研究团队不仅提供面对面的指导,还以辽东学院农学院园艺专业的“小浆果栽培”特色课程为教育基础,开设了小浆果栽培技术培训班。“从凤城、宽甸到东港,种植蓝莓的散户不计其数,果农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也是因人而异。但种植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周文杰说,最近一直在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效果就很明显,把丹东市蓝莓的丰产期产量增加2000多吨,产值提高近亿元,换来更多农户的笑容。
2024年,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农民之间迅速传开:丹东地区成立了自己的小浆果产业创业孵化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投身蓝莓种植行业,却面临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的难题。”小浆果研究团队正是瞄准了这一情况,为返乡大学生及农户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为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和想要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
目前,在小浆果研究团队的统筹协调下,辽宁(丹东)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4个科研单位、丹东市蓝莓协会等2个地方性小浆果协会、丹东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业企业以及240家小浆果种植户已全部整合进入平台。
小果酿大果
耕耘近20年,小浆果研究团队在技术方面也没有止步不前。
“还是不能满足现状啊,蓝莓的采摘期大多在7月份,如果能把它的成熟期改到春节前后,可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啦。”周文杰介绍,团队现在已将研究重心放在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的试验上。
这是个相当有挑战的课题,但对于久经沙场的小浆果研究团队来说,这不过是他们科研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于是,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配合开展了南高丛常绿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配套的基质栽培技术试验。“已经有些初步进展了,我们配比出了蓝莓基质栽培的营养液配方,并成功应用于温室蓝莓的栽培中,能把蓝莓提前到1月份上市。”周文杰兴奋地说,这不仅能够改变辽宁地区温室蓝莓种植模式,也使得丹东乃至辽宁的蓝莓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截至2024年底,丹东蓝莓种植面积为12.5万亩,在全省的占比超过六成,苗木和果实的产值加在一起,保守估计不少于20亿元。从良种繁育、规模种植到采摘保鲜、生产销售,远道而来的蓝莓,已在丹东形成了长长的优质产业链。
小浆果研究团队的影响力不限于丹东。得益于省科技厅的“科技特派”扶农项目,全省蓝莓种植户超过80%接受过小浆果团队的辅导或听过他们的课。2024年底,团队还向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汇报了辽宁省蓝莓新品种选育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建设及辽宁省蓝莓产业现状。
“我希望在未来的10年之内,能够有两到三个有影响力的、我们自己的品种问世并开花结果,让每个人都实现蓝莓自由。”谈到丹东蓝莓的未来,周文杰充满信心。
蓝莓温室种植基地中的黄国辉。
科研团队人员检测蓝莓果实硬度。
团队成员王东来用电子显微镜观测蓝莓果实表皮。
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做蓝莓防冻设备操作培训。